周末的我们是不是一样奔波在孩子补习班的路上?晚上的我们是不是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马上作为家教继续上岗?陪作业是不是吼完孩子立刻后悔发誓再也不这样,第二天继续重演?哪怕只有一个point戳中了你,那么你需要看看这本书——《你的n岁孩子》。
“看孩子长大,一件最幸福也是最绝望的事,就是看他们一天天地义无反顾地变成自己。那些我们捶胸顿足后悔没改掉的坏毛病会在他们身上完美地再现;无论你怎样从胎教开始就心惊胆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不仅仅是那些优点。不过我们已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了,我们的孩子也会很好,只要我们放他们一马。”
有句话家长忍了很久了:放过我吧,我不想再陪孩子写作业了……
陪作业——最近井喷似的成了全民热点,爆屏了!先是深夜妈妈吼出“什么关系”,使得我们这些孩子还没学到“关系”的妈妈们胆战心惊,立刻在大脑中搜索仅存的数学知识有多少跟这个“关系”能扯上关系?不知道到自己辅导这个“关系”的时候,究竟能做出什么……
接着,刷满屏的陪读妈妈装了心脏支架,喊出了“作业算什么?还是保命重要啊!”
开学快两个月了,一个妈妈群里有人说:
“今天跟医生朋友聊天,他说最近一个多月以来,乳腺增生科来的新生家长最多了,都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
谁说洋人不吼娃?全球一体化在这个点上已经初步实现了。有读者在奥克兰的图书馆,看到一个父亲带6岁孩子作业,两句句话估计就20来个字,小朋友活生生3小时没抄完,跟我一张桌子写作业!我都能看到娃爸的手气得抖成帕金森症状,他对着娃压着嗓子低声吼吼吼……还有咱中国妈妈带娃去大洋彼岸,陪作业吼到邻居差点报警抓她……或者干脆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不听我不看我不说,自生自灭吧!
哪怕是拼尽全力,拼了爷爷奶奶祖辈的积累,再拼爸爸妈妈的全部资源,终于买得起了市中心动辄几百万的学区房,小孩也成功地送进了优质重点公立学校,为什么幸福的日子被“陪作业”弄得狼狈不堪?
除了全社会对教育的普遍焦虑外,显然传统教育中的分数还是不可避免地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各大培训机构为小升初的战斗推波助澜,争前恐后的举办各种杯、排名赛,以及为了杯赛订制的各种补习班,像一波波的海浪和漩涡,让你作为有责任心的家长似乎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在这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帮孩子、往前推他们一把,真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既然无法袖手旁观,也不能独善其身,那么,在孩子高考前求学的12年中,在4380个陪作业的夜晚,我们究竟如何面对现实,在家中重现学龄前母(父)慈子孝的温馨、和谐氛围呢?
我并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作为陪娃作业大军中一员,也难免在每天的情绪波动中不断挣扎。静下来分析,这种矛盾的产生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之间差距。你希望都孩子钢琴八级、跆拳道黑带、无线电测向冠军、美术特长生、语数英科科名列前茅,但熊孩子偏偏一打开书包就饿了、渴了、要尿尿,好不容易坐定了,他又困了,对这一大堆没写的作业,想想你还给他准备了英语好文好句、奥数华罗庚杯1000题,还有语文精讲一大本的加餐,可他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你希望得时间内完成作业,你真的很难淡定……
第二,别人家的牛蛙和自己家的孩子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乖巧伶俐、奋发上进、自主学习,对比之下——自己的熊孩子还满足于多看一集动画片、多吃一包“咪咪”为乐趣,父母的焦虑情绪就产生了……
第三,就真的是情绪发泄了,现代人没有无压力生存得状态!你对着苛刻得上司、难缠得同事、教也教不会的实习生,还有拿回家加班的方案,生活的柴米油盐、煤气、手机、有线电视缴费,洗衣机坏了、马桶堵了……终于想在小小的避风港中喘息一阵,刷刷手机窝在沙发上来个葛优瘫,可孩子眼巴巴的等着你给讲奥数:不讲他会做啊(其实不看答案的话,你也不会做啊)!于是你用了洪荒之力把这一辈子能用上的教学和数学知识都用上了,还在心里暗暗敬佩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当老师,结果,半个小时后孩子还是用那无辜的小眼神告诉你,他什么都没听懂!此情景一般单循环三次以上,估计分贝就要提高到150了,心疼自己的嗓子和邻居的耳朵一秒钟。
夜深人静了,台灯下看着小朋友睡熟的小脸,卷翘的睫毛,你不禁懊悔自己为什么要跟这么可爱的小天使开战呢?为什么能不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呢?带着无限的懊悔发誓一定要做个理智、温柔、讲道理的家长,第二天一到同样的情境可能情商会继续挂掉!
这里,推荐一套过去的十年间我看过最好的一套亲子教育类书——耶鲁大学40年的研究成果《你的n岁孩子》。这是一套通往孩子的心灵地图,从0岁一直到14岁,每个年龄专门有一本书。
这套书与市面上其他的育儿书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个人的、带有主观性或者片面性的个性书写,而是阿诺德.格塞尔博士指导耶鲁大学科研诊所(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前身)针对数千名孩子(实数),并跟踪孩子们40多年,做出的研究儿童行为发展和变化的共性研究。作者在序言里面说,我们讲述的是孩子在相应年龄段应有的行为,不少家长看过后心里会踏实,也有些描述会让家长更加焦虑,但当父母因为预知到孩子可能会出现的行为,等到真实发生了,反而多多少少不会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那么紧张。
简单的说,它会自信而肯定地告诉你,通常来说,男孩子或女孩子在某个年龄会出现的某种行为特征。比如,四岁孩子是张狂而可爱的,五岁的孩子是沉静而安静的,九岁的孩子是独立而执着的,同时也是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当然,最为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时间表,有的进程缓慢,有的和顺与不和顺相交替,也有整个童年阶段都十分难以相处的孩子。所以,参照这本书,无论你的孩子的性格或某方面的能力是超出还是滞后,请不要惴惴不安,这本书再三强调它只是对孩子的各种行为的预期性描述,对数千名孩子自然展现出来的各种行为的概述。它的作用是为你提供一份“旅行地图”,告诉你将要去的国家总体来说会是什么样子,你走的可能比其他游客更加从容或更匆忙,比别人体会和观察的更细致周详。但“地图”本身并不能告诉你,你的在旅途终会遇到什么,也不会预测出你真正旅程的真实情况。它只能告诉你,那块目的地大致的模样。
作为对整体概述的补充,书的后半部分也针对个体进行了案例分析,几乎可以戳中你正面临中的问题。幸运的是,我在孩子2岁的时候,接触到了这套书。同时我也接触到了华德福教育教育的核心,才开始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完成每个年龄阶段生命发展的任务。
每次看了“你还能陪孩子多少年”这样的文章,读到纪伯伦关于孩子的诗,我都会飙泪。确实,小小的天使,只是通过我们父母来到了这是世界。他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我们不能错过,也不能因为不了解对方而用错了爱的方法。我们和孩子都无法重新来过,我们谁也回不到从前。
孩子,并不属于我们,他是他自己的。在孩子们的幼年,童年和青年时代,我们作为家长有幸能互相陪伴、彼此爱护,不仅仅需要处于本性的爱,更加需要理性和科学的指导:努力尝试了解在每个年龄段的小小少年,他在这一年的大概的特点、能力发展、性格特征。如果我们知己知彼,不做超出孩子年龄能力的预期,才能百处不厌,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