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
一、何谓“学习课题”
☞ 温(P.H.Winne)和马克斯(R.W.Mars)倡导教学中“课题分析”的COPE模型:
• C值"条件(condition)”:包括课题的内容、情境设定、提示方法
• O指“操作(operation)”:包括刺激、监督、构成、反思、变换等,意指学生旨在求得解答而作出的种种思考与行为。
• P指“产生(production)”:意指操作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回答等等。
• E指“评价(evaluation)”:意指做出了回答的学生确认答案正确与否的行为。
★ 学习课题需要考虑:一是理解课题,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二是必须产生解决课题的意识,这就是理解与动机的问题。
★ 构成学习课题的四个变量:1.课题的大小。2.课题的难度。3.步子的大小。4.进度。 以上四个变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年龄,认知成熟度,血液成就度,智力,动机作用等诸多因素。
★学习课题内容本身使学习者发生兴趣,这种兴趣是同课题内容理解与习得同步产生动机作用的。
★ 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解决课题的动机,具体认识课题、理解课题和探索课题的技术;还得产出对课题的自发的、积极地解决行为,并孜孜以求。
☛ 斯坦纳(I.D.Steiner)从集体成员的相互活动是如何关联的角度,对课题进行了分类:
1.可叠加性课题:每个集体成员的活动是同样的,齐头并进的进行的。
2.析取性课题:集体成员各自分别地解决课题,但不要求每个成员的业绩总和,而只是从各自成员的解决中选取正确的结果视为集体的解决。
3.补偿性课题:集体的各自成员独自做出判断,视各自判断的中庸为最佳最佳的课题。
4.合取性课题:集体成员必须一致的从事同一活动的课题。
5.分割性课题:在分析课题时采用的COPE模型。
【感悟】在课题分析时采用以 条件——操作——产生——评价为主线的COPE模型,在这种模式下进行课例分析,首先要对课题内容进行解读,熟悉课题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活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分析解读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所反思,吸取经验最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另外,在对学习课题时,我们始终要保持这样一种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研究理念,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课题的难度、大小、课题进度的把控要做到心中有数,始终带着问题去探索,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提炼精华,升华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最后,在学习课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课题要有所了解,其次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课题的学习。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 历史上阐明课题解决过程的理论源流有两大流派:一是桑代克(E.L.Thorndike)的尝试错误说;二是苛勒(W.Kohlev)的顿悟(洞察)说
☞ 邓克尔(K.Duncker)则尝试从问题解决主体——人的立场进行考察,认为主体通过反复进行包括矛盾分析(矛盾原因的探明)与材料分析(用于解决的材料分析)的“情境分析”和“目标分析”(问题自身所提要求的分析),发现新功能价值,以致确信它,能有效地用于课题解决时,整个事态的心理结构发生转化,从而带来问题的明晰。
☞ 杜威指出,“反省性思维”分五个阶段:
• 心智获得导向可能解决的暗示,亦即感到某种困难。
• 将所感到的困难和困惑理性化,作为应当解决的问题加以整理,明确其困难究竟在哪里。
• 逐一将暗示作为假设来作用,导致观察及收集其他事实的操作。
• 理性地推敲假设,亦即推理。
• 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假设,决定取舍。
★★ 课题解决的类型:
1.再生性课题解决与生产性课题解决。
2.失误性课题解决与顿悟性课题解决。
3.直觉性思维课题解决与反省性思维课题解决。
☞ 凯勒(J.M.Keller)和苏朱基(K.Suzuki)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
第一是“注意”,是好奇心与注意的持续与维持。
第二是“适合”,使教学活动切合学生的重要需求。
第三是“确信”,学生通过学习确信成功,而且拥有进一步的期待。
第四是“满足”,对于学习成果基于强化——赞赏,也包括对于学习成果的内心满足。
• “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出兴趣。
• “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是状态发生变化使得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吻合。
• “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
• “满足”——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
【感悟】在ARCS的学习动机模型中,基于注意——适合——确信——满足为主线的动机模型,为了顺利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应利用科学系统的放法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应当关注教学动态,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要注意在语言表达、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此外,要注意构建新型的课堂,发现学生的学习诉求,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全方位的提高学习动机,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任务难度适当,题型设计新颖;最后,应当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对学习中学生的行为及时评价,采取赏识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彰显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