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
温尼科特(1896-1971)在成为精神分析师之前曾是一名儿科医生,在他的分析生涯中始终继续关注着儿童科学。经过对母婴的长期的观察,他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以及对病理儿童的治疗都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建构,在影响巨大的同时也导致激烈的争论。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概念包括:
抱持性环境。 尽管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弟子,他的早期论著也是以鲜明的克莱因模式写就的。但他与克莱因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提到母亲提供给孩子的真实关系的质量,从中婴儿可以期望与能够满足其关注需要的母亲之间建立一个安全而又稳定的关系。但温尼科特指的不是内在的处理功能,而是躯体的照顾关系。他用“抱持性环境”这一术语来描述该过程,其中母亲提供了——“抱持性关系”。温尼科特认为:母亲在作为环境的母亲这一角色中提供安全的抱持关系的能力,正是帮助婴儿将自体分离出来的力量。之后,婴儿的自体可以与母亲相联系,将母亲内化为爱和攻击的客体,即“客体母亲”。温尼科特的抱持性环境是在可观察的外在过程中可见的。比昂提出的“容纳”描述的则是内在的过程是心理上的容器对孩子情绪的容纳,并通过思考得出思想的内容。所以比昂的“容纳”也被称为思维的范畴。
抱持(躯体)和容纳(心理)。 这两个部分需要放在一起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强调母亲要在躯体和情绪两个方面给予婴儿抱持。根据温尼科特的说法,作为客体的母亲为婴儿提供了一个亲密关系,而作为环境的母亲照管婴儿生存的环境以使婴儿感到安全,并能“就这样存在下去”。同时母亲的内心也在进行着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吸收并转化,或用比昂的话说,容纳婴儿所面对的不可避免的焦虑。温尼科特将儿童早期的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依赖:绝对依赖、相对的依赖,最后朝向独立。(0-3岁是依赖的,3-6岁第一个独立过程,青春期是第二个独立过程。早期的依赖不好,最后是不能朝向独立的。)前面两个阶段的协调发展依靠“Good Enough Mothering”(提供母性抱持照顾的客体),它为成熟的独立感提供了基础。抱持性的环境由共情的“Good Enough Mother”提供。“Good Enough Mother”许可婴儿(0-半岁)体验非创伤性的基于他们需要的满足,并帮助他们逐渐整合他们的(弥散的)情感状态进入稳定的自体状态以及稳定的现实感。“Good Enough Mother”不光要给婴儿提供理想的被照顾的舒适感,也要提供给婴儿恰到好处的挫败。(温尼科特认为,为了提供让婴儿绝对依赖的抱持性环境,母亲要像热恋的状态,与孩子链接在一起,这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非常重要。之后,母亲对婴儿的关注要慢慢降温,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成为“good enough mother”,60分妈妈。婴儿在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开始释放出来自己独特的信号,这是婴儿自体的雏形。“good enough mother”要去关注,这是他的,不是你投射的。当你关注到这些时,婴儿的自体就诞生了。婴儿就进入到抑郁位,经过丧失,这个丧失叫做“恰到好处的挫败”。)
客体母亲与环境母亲的区别。环境的母亲:母亲成了婴儿成长和发育的背景环境,通过提供“手臂一环绕”的关系,环境的母亲将婴儿抱在自己怀里,为婴儿提供抱持营养、着衣、温暖和安全的条件,以及照顾婴儿的躯体和情绪环境。在环境母亲的庇护下,婴儿的自体可以分离出来。在几个月大时,婴儿就会发出自己独有的Sign(迹象、符号、手势等),母亲的识别就开始了婴儿自体的分离,也开始进入抑郁位态,也开始了弗洛伊德所言的从快乐原则进入到现实原则,从动物人逐渐开始进化到社会人。客体的母亲:分离出来的婴儿的自体可以与作为客体的母亲相联系,母亲将建立内在的客体所需要的原材料提供给婴儿,婴儿将母亲内化为爱和攻击的客体。通过体验环境母亲和客体母亲的关系,以及整体的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婴儿就可以发展出内化了的客体关系和自体的感觉。
过渡性空间和过渡性客体。 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这一躯体的关系让步于逐渐发展起来的更强大的心理关系。它的发生与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温尼科特所称的“过渡性空间”的出现有关。在此空间中,婴儿要越过逐渐增加的躯体距离与母亲发生联系。在这里,婴儿能够自由地去发现母亲所提供的东西,仿佛是婴儿自己的发明或创造。温尼科特说:我们必须从不质疑婴儿去解决是由母亲给予还是由婴儿自己创造的这一是似而非的矛盾。我们始终尊重婴儿对分离的幻想,以此作为真实的自主性及过渡性空间的创造潜力的基础。过渡性空间是一个提供区分“me”and “not me”,“real”and “unreal”or “internal”and “external”的区域(这就是分离个体化的开始)。过渡性客体:此空间中,婴儿有过渡性客体(从过渡性空间到过渡性客体,最后到真实的客体),如特别喜欢的毯子或泰迪熊,这些是完全属于婴儿的,它们可以被使用或滥用,抱着或扔掉,喜欢或厌恶,这都在于婴儿自己,而同时这些过渡性客体也代表了母亲(自体性的诞生)。通过与过渡性客体的相互作用,婴儿的表现就好像是可以完全控制客体的母亲。
真实自体与假性自体。温尼科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它来源于我们生物学上的天赋。他称之为“真实自体”。“假性自体"是自体的照顾者部分,它保护着核心,也让自体有能力适应他人的需要。这个“假”不是指伪造或不值得信任的意思。它只是简单地掩盖了真实的自体。当婴儿的养育以牺牲自体为代价来强调他人需要时,假性自体与真性自体间就会出现不一致。真实自体的否认就此产生。而相对于真实自体来说这样的掩盖显得不那么真实。在病理中,假性自体因为某种程度的伪造而变得虚假。在健康的情况下,假性自体并没有与真实的自体分裂开来。(“真实自体”是照顾自己需要的核心自己,“假性自我”是照顾他人需要的。当我们照顾他人时是荣耀和自豪的,这不是假的;成年后为了得到赞美,过分牺牲自己的需要去扮演别人评价好的那个自体,成为虚假的假性自体。)它成功地让我们在与其他人妥协时抱持住了我们的自我。(人总是要跟环境妥协的,这个妥协不是以牺牲主体性为代价的,不是牺牲自由意志为代价的。)假性自我与真实自体之间配合得好,对于维持个人稳定性和整合性来说是必需的。(我们关注自我,也逐渐关注他人,关注他人可以带来荣耀的,这样是一种平衡。“假性自我”过分满足他人,牺牲自我的时候,就变成“假我障碍”。)
假我障碍:温尼科特发现对他最具有吸引力的病人不是那些受到强烈冲突困惑,或受到干扰生活的,令人费解的症状折磨,或承受抑郁或内疚重压的病人;而是那些在举止和功能上一如常人,但却感到自己不像人的病人。(病人的功能性很好,也可能很成功,但他感觉自己不是人类,没有人类的感觉,没有人类的情感。)温尼科特使用假我障碍来描述这种心理病理形式——个人主观感受自己本身出了问题。(这实际上就为自体心理学打下基础。)温尼科特最具深远影响,最具创造性的洞见在于,他首先将成年病人的假我障碍与他观察到的生命最初阶段的母婴互动中的细微差别之间建立了联系。影响力最大的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幼儿的应答敏感性质量的某些问题,即母亲对幼儿需求的处理。(在跟婴儿的关系中,母亲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感受婴儿情绪的能力,有没有去涵容婴儿毁灭性的被害焦虑的能力,这些是爱的能力。)关键的不是喂养本身,而是爱;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母亲对幼儿体验中的“个人”特征所做的反应。(现在的分析情景中也需要这种模式,即分析师对患者的个性化的共情理解。)温尼科特设想新生儿像是漂流在由一连串非整合的时间片段汇聚成的长河中;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浮现,当他们获得满足,便消融于河流之中。他将这种漂流状态称为听任自然(Going-On-Being)。温尼科特选用非整合而不是克莱因用的失整合(病理性的)一词来描述儿童最初的心理状态,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提示着存在一种体验,它令人舒适的不连续但不同于支离破碎,它弥散但不令人恐惧。他认为,婴儿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个人状态出现的关键。正是母亲提供的环境(而非儿童冲突的本能压力作用)决定了结果。根据温尼科特的观点,假我障碍是“环境缺陷性疾病”。(在自体心理学里,科胡特说,环境不仅让人认识到自己是人,也要让人感受到自己是人,强调感受。我们都知道自己是人,但很多人不能感受自己作为有主体意志的个体的存在。)温尼科特将“Good Enough Mother”提供幼儿所需环境的心理状态概括为“原初母性专注”,这种关注要求母亲需要时出场,不被需要时退场,婴儿得到保护而不知自己受保护,这种无知无觉为接下来自发出现的体验打下了基础。在最初几个月,母亲能够搁置自己的主观性,成为婴儿主观性发展的介质。随后,母亲逐渐脱离这种替代自我的状态,母亲越来越多地感兴趣于自身的舒适,自身所关注的事物,自身的个性感受,对孩子的愿望不再那么敏锐,母亲逐渐减少将世界带给孩子,这对孩子来说有些痛苦,但必不可少,这种痛苦具有建设性。以上均成为抱持性环境,“Good Enough Mother”所为。
许多的慢性睡眠障碍来自于内在心理母体的发展不足。(母亲首先作为环境的抱持,慢慢孵化出婴儿的自体,他内化了爱和恨的心理母体,从绝对依赖到相对依赖,慢慢发展到独立的过程。睡眠障碍是激活了早期心理发展不足的状态。)入睡卷入了一种充分的对我们的存在具有抱持信仰能力的活动,在睡眠中,我们放弃了所有形式的意识层面的控制。在睡眠中,我们给予了我们自己充足的内在抱持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