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林蕾 持续分享第436 篇 2023.5.31
关键词:足够好(60分)的母亲、错觉、容受性挫折、裂隙、过渡性客体、抑郁的母亲、自恋的母亲
引言:通过早期母婴互动的过程,我们试着去理解婴儿的内心世界以及人在最早期内心结构的形成。我们也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只需要60分的母亲而不是100分的母亲;可容受性的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过渡性客体是什么?
我很早就听过温尼科特的名字,但没有读过他的书。这次学习汤海朋老师的《精神分析内训课程》,对温尼科特的理论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其实也是一种转述。所以,我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是基于汤老师的授课知识以及书籍资料知识的梳理和思考。究竟离真相有多远,就不得而知了。
唐纳德·温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 1896~1971),他是:当代治疗师中极受欢迎的临床者之一;英国精神分析学会认证的第一个男性儿童分析师;第一个把深奥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通俗化、传播给大众的人;也是第一个敢于提出“反移情中的恨”、挑战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更是当代心理动力学中最常被使用的理论的创始人。
温尼科特范式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以性驱力角度看待问题,也不再只是以谈话疗法进行心理工作。温尼科特将人类的发展拉回母-婴关系,从环境、自体整合、个人整合、关系的视角看待个案,且创造性的把〝足够好的母亲〞作为促进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并提出富有温度〝照顾疗法〞,也成为当今心理动力取向必学的理论。
一、足够好(60分)的母亲可以触发婴儿的错觉
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nther ),我记得以前国内的专家把good enough monther 理解为刚刚好的母亲,因为不知道怎样是足够好,就会引发焦虑。所以我们用60分的母亲来描述“足够好”,也就是这个母亲是不完美的,她会给婴儿带来很多的挫折和不满足。这种挫折和不满足激发了婴儿想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并试图自我满足的努力,这会让孩子发展出创造力。同时,认为完美的母亲会养育出精神病性的孩子。
当婴儿出生后,母亲处在一个60分的状态里,就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抱持性的环境。这种抱持性的环境通过很多临在的现象,触发了婴儿的一种错觉,觉得母亲和他是一体的,婴儿是可以控制母亲的,或者说婴儿是可以控制环境的,那么婴儿就会处在一种错觉的夸大和全能的状态里。这种夸大的,全能的状态对婴儿来说是需要的。因为这是婴儿的及人类的内心凝聚性内核的基础;是婴儿内在的好的自体临界感的基础;也是形成自信心、雄心的基础。
二、足够好的母亲(60分)促使婴儿产生可容受性挫折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是60分的母亲而不是100分呢?母亲是需要犯错的,她只需要60分就可以了。母亲犯错可以带来什么呢?这可以给婴儿带来一些挫折感,这种可容受的挫折感是我们内心里形成一种带有现实性、客观性的内心结构的一个重要契机。不然的话,一个人一直处在夸大、全能的状态里,就无法成长为一个有现实功能的人,他会成为一个自恋狂。那么挫折会给婴儿带来什么呢?可容受性的挫折会给婴儿带来一个裂隙,这个裂隙会给婴儿带来一些自我怀疑,以及失控的感觉。这个裂隙对婴儿的持续感、全能感实际上是一种打断和干涉,也是一种破裂感。人的内心一旦失控,就会力图重新找回控制感。在婴儿的内心里面,我们也会这样去假设,他也会去找回这种控制感。对婴儿而言,他怎么去找回这个控制感去弥补这个裂隙呢?婴儿会通过过渡性客体去弥补。
三、什么是过渡性客体?
当婴儿被维系了很好的内在感受的时候,婴儿会有一些全能感,同时他也会有一些创造性,并且他会具playing (玩、游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妈妈不是每时每刻都会陪着他,他在基础的需求被满足后,他会去玩维尼熊、掉在摇篮上的玩具、毛毯等,他会自娱自乐,他就会和外在的不是母亲的这种现实物品建立一个连接,二这种连接是在婴儿满心愉快被满足的那种感觉里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婴儿带着创造性的去建立的另一个通道,他用这样一个通道去弥合她和母亲之间的裂隙,或者说他和全能夸大之间的裂隙。这种婴儿所选取的物品或者现象、或过程形式就被称之为过渡性客体,或者过渡性空间,或过渡性现象。过渡性客体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是一个象征,它是母亲的象征。它像征了婴儿对于母亲的不可控,但同时对于外在的、现实的一种可控的状态。他控制维尼熊就好像他又重新控制了母亲的乳房一样。当妈妈的乳房离开他时,不再为他所控制的时候,这个婴儿可以通过控制维尼熊来达到他内心里面和客体的一种连接的状态。所以,过渡性客体对于人的内心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一个母亲的象征或者是一个陪伴者,一个良好客体的象征。过渡性客体我们也会把它理解成一个过程,度过了那个过程之后,这个象征性的物品或现象就会被内化,它会变成我们内心里面的一个影像,而不再需要一个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他成年之后还是需要一个安慰品、一个陪伴物,在这个阶段没有象征和内化的作用在,它更像是一个陪伴物而不是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一个标准化的概念,是标准化出来的好的模型,但实际上生活中没有绝对好的模型。所以,我们很难定义一个人他的行为对于他来讲就是一个完全的过渡性客体或者说不是过渡性客体。
四、病理性的模型:抑郁的母亲、自恋的母亲
如果母亲是抑郁的,那么母亲就没有60分,也无法为婴儿提供一个抱持性的养育环境,因而也无法去触发婴儿的夸大、全能的感觉。抑郁的母亲反应迟钝、抑郁,不能给婴儿一个正向的对应的回馈。比如:婴儿很开心,他跟母亲玩,这个时候母亲不能回应,不能给婴儿一种愉悦的感受。相反,母亲的脸上是愁苦的、难过的,婴儿无法收集到一个对应的愉快的感受,那么对于他来讲,可能就是一个过度的挫折,这种过度的挫折会让婴儿把一些挫折和感受压抑下去。再比如:婴儿饿了,母亲也没有办法及时的回应婴儿躯体上的不舒服,婴儿就无法排解掉这种不舒服。母亲无法帮她处理,这代表后面婴儿自己内心功能上是无法去处理这种难受和痛苦的。婴儿无法排解,他就会把这种难受和痛苦压抑下来,婴儿有可能会去认同母亲的这种无反应或抑郁的反应。婴儿长大之后,他也可能变成一个抑郁的人,迟钝一些的人。
如果母亲是自恋的,她会把自己的一些情绪传递给婴儿,所以这个婴儿无法形成一个错觉的状态,这个错觉是:母亲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手、足,是可以帮他去处理问题的。相反,母亲会把她自己的情绪丢给婴儿,婴儿自己情绪的部分无法排解,婴儿的内在压缩的程度会更高,婴儿无法获得一种凝聚性的内核,他就没有办法去使用他playing 的能力,他就玩不起来,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去获得一个过渡性的客体,就很难去建立与外界的连接,也很难去建立现实感。
温尼科特为我们讲明白了一个过程,即全能性的过程是如何去促成和达成的,我们如何才能去触发婴儿的错觉呢?我们触发了婴儿的错觉和全能性之后,婴儿又是如何去建立现实观的呢?婴儿会通过自己的一些创造性,对过渡性客体的使用,通过对象征物的使用去获得一些内在的可控的、现实的感觉。
五、引发深思
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想给孩子全部的爱,希望他们按照我们想象去成长,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但往往事与愿违,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他自己成长的路径,在婴儿期就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去把握这个度,需要去深思。一个母亲想成为完美母亲,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办得到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感觉到挫折,是不可能避免的。重要的是不要让挫折成为一种创伤,而要成为修复和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