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辨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病发于阳七天愈,发于阴六天愈,其实这两个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发热恶寒在白天发病,没有发热,恶寒发于晚上,假如说星期一白天发病,在星期天就会好,这样算起来刚好是七天,如果是星期一晚上发病,到星期天也会好,算起来也就是六天。
阴阳→以寒热来分阴阳的话,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来分阴阳的话,表为阳,里为阴。以脏腑来分阴阳的话,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来分阴阳的话,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来分阴阳的话,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的话,气为阳,血为阴。以虚实来分阴阳的话,实为阳,虚为阴。
太阳病不管你是中风,伤寒或者温病,当他传经的时候,先进入阳明,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马上针足三里,大家都知道,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本穴,也是足阳明胃的合穴,关于这个本穴与合穴,大家应该清楚吧,五俞穴的井荥俞经合,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是金水木火土,在这里呢就不祥述了,当我们发现病人感冒了,问他几天了,六天了,好,我们马上就把足三里针上,让病情不要传经。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从巳时到未时,巳时开始是厥阴,到午时是少阴,到了未时是太阴,当一天的六气在运转的时候厥阴,少阴,太阴,也就是说从巳时,午时,再到未时这是顺气运行,到了中午的时候,阴将尽,阳气将要回头的时候,病人的胃口开始恢复,代表感冒开始好了。
所以说,当早上把处方开给伤寒病人吃的时候,到了中午他的胃口就开始恢复,如果还没有好,要嘛就是药量的剂量不够,或者有其他情志方面的干扰,那么下午再喝一次,下午喝的要到第二天中午才会看到效果,也就是说,第二天中午,病人的胃口就开始恢复了。
所有的阳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所以,我们在治疗调理肝病,肺病的时候,如果听到病人说夜半三更起来找吃的,那就表示这个病人被你治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是脏有病,夜半三更胃气恢复,腑有病,中午的胃气恢复,那就表示病人的病好了。
大家有没有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讲得很详细,为什么?这也体现了张仲景的良苦用心,希望把病在太阳的时候就把他治好了,不要让太阳病往里传,虽然没有扁鹊的大哥那么厉害,也跟扁鹊的二哥也差不多了,能在太阳病就把病根断掉,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全世界的医生都能做到这一点,可能西医就只有一个伤科和妇产科了。
太阳中风如果解表了,不恶寒,不流汗了,如果还有一点点没有完全好,十二天就会全愈。
如果有这样一个病人,你摸他的皮肤滚烫,但是却是倦缩成一团,衣服穿得很厚,感觉到很冷,这种,我们就应该知道是里寒,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反之呢,摸他的皮肤很冷,但是却光着上身或者是穿得很少,这种我们就应该知道是里热,也就是热在骨髓,叫真热假寒。
我们为什么要分这个真假,我们在治病的时候,真寒假热,那个假热就不用管他,只开袪寒的药就可以了,反之真热假寒,当然那个假寒就不用管,只开袪热的药就可以。但是,我们在治病的时候,不会单单是热或者是寒,可能会有上热下寒的现象,当你知道是上热下寒,当然就是袪热和袪寒的药同时用。还有有阴虚内热,对吧,当然就要用袪阴虚和袪内热的药一起用。
话说到这里,大家学过伤寒金匮的都知道,张仲景没有谈到阴虚,只有阴盛或者是阳盛,阴亡或者是阳亡。大家听到这里就会问,既然是没有阴虚,就不用补药了,这样对吗?当然不对,伤寒金匮是治病的,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伤寒论从头到尾补药就是甘草,大枣,人参,所以,张仲景在伤寒金匮里面小补用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用人参,这就是张仲景补阴的药,仅此而已。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补药呢?肯定是需要的,那么什么时候需要补,也就是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或者病已经全愈的时候,可以吃补药。中医的观念就是在没有病的时候,把身体固好,不让身体生病,当身体有病的时候,就要用治病的药,在治病的时候不需要加补药。
太阳病大家都知道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中风的时候,阳浮而阴弱,也就是寸脉浮,尺脉弱,在伤寒论中,只讲阳脉和阴脉,寸为阳,尺为阴,如果病人寸脉浮而发热,阴脉弱而流汗,病人还会有一点怕冷,怕风吹,有点发热,鼻子也不是很舒服,还有干呕的现象,有这些症状,那就是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就可以了。
这个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个方剂,但在伤寒金匮里面,有百分之六十都是用桂枝汤来作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合阴阳的第一方,张仲景把桂枝汤这个方剂归经归到了太阳,专门用于治疗太阳中风的方剂。
伤寒和金匮方剂中有三种,一种是汤剂,例如像桂枝汤,麻黄汤,承气汤,桔梗汤,桃花汤,一种是散剂,例如像五苓散,四逆散,烧裈散,一种是丸剂,例如像乌梅丸,大陷胸丸,理中丸,麻子仁丸。
我们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时候用汤剂,什么时候用散剂,什么时候用丸剂,所谓汤,那就是要用他的迅捷,速度要快,例如像桂枝汤,我们喝下去,马上就能把汗发出来,如果你把桂枝汤做成桂枝丸或者是桂枝散,病人吃下去就没有桂枝汤来得那么快,这个就是用汤。
但是我们在煮汤药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我们是要让病人喝汤药的气还是汤药质,这个就有区别了,当你是要发表的时候,是要让身体全身的毛孔都打开,我们就要用大火去煮,也就是说从头到尾都是用大火煮,三碗水煮一碗水,或者是六碗水煮两碗水,由于火大,是不是很快就六碗水变成了两碗水,这个就是喝他的气。如果用小火慢慢的煨,把六碗水变成两碗水,是不是要很长的时候,那个中药煨得很浓很浓的,这就是喝中药质。当我们在攻里的时候,就是要喝它的质,例如像我们在煨那个白虎承气汤的时候,就是水开了以后,用小火慢慢的炖,把药的质全部煨出来。这样煨出来的药味很厚,质很重,这样才能达到攻下的目的。
所谓汤,如果加一个草头就是扫荡的荡,当我们要扫荡五脏六腑的时候,就要用汤剂,通经活络,汤剂,散剂,丸剂都可以,阴阳不平衡的时候也是用汤剂,那么什么叫阴阳不平衡,例如像有的人白天一点精神都没有,晚上精神很好,像这种就叫阴阳不平衡。病人病情很重的时候,我们都用汤剂。肌肉萎缩,皮肤不好啊,这些我们都用汤剂,去润泽它。所以,增益气血我们都用汤剂。
久病的人用散剂,表里游走,一会在表一会在里,例如像那些走骨风,还有一些风湿痺证,像这些就可以用散剂。至于丸剂,一般丸剂主破,积聚,也就是所谓的硬块,肿块用丸剂,还有的人不进饮食,这种也可以用丸剂,慢慢地攻。
总之,迅捷的用汤剂,也就是说汤剂的药性比较快,丸剂就是药缓力专,丸剂的药性比较缓,力量专一,所以,我们要集中去攻一个点就要用丸剂,例如像小孩子打虫,我们就会用到乌梅丸,如果要全身扩散就要用汤剂。
当然了,现在好多的中药厂为了人们服用方便,生产的是以丸剂的居多,散剂的次之,水剂的就要相对少一些,平常最常见的就是霍香正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