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寸脉浮,阴脉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出来和病毒相抗。身体本来常年就虚的人,瘦弱,肠胃不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身体里的津液就会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故“阴弱者汗自出”。
伤寒金匮中60%的处方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
·经方的三种剂型:
伤寒金匮中有三种剂型,汤剂、散剂和丸剂。汤者,荡也,汤剂取其迅捷,用于涤荡五臟六腑的病邪、通关活络、阴阳不平衡、病情沉重、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及皮肤干燥等,药力要全身扩散时用汤剂。
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或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比如:一桌人吃饭,别人都没事,只有一人拉肚子,这个人也是阴阳不平衡。
煮汤也有技巧,是喝其气还是其质?大火煮取其“气”,发表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治里时取其质。
散剂用在四肢久病,如风温痹症、表里游走病居无常处;丸剂药缓力专,用在逐破积聚,如硬块肿块肿瘤,还有胃口不好,不进饮食的人,比如打虫用乌梅丸。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这个两是汉制的两,三两约等于现代的2.3钱。转换后:桂枝3钱,芍药3钱,炙甘草2钱,生姜二三片即够,大枣打扁见肉即可。
《神农本草》里讲过:桂枝为阳药,味辛甘,主发散;白芍为阴药,味酸苦,主涌泄。桂枝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臟病处方一定加桂枝。在人身上,心臟管静动脉,动脉为阳,静脉为阴,桂枝入动脉,白芍入静脉,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统带出去,把外邪赶出去。因动脉静脉等长,故一般人桂枝白芍用等量以平衡药性,当阳虚时加重桂枝,阴虚时加重白芍,目的是阴阳调合,加减是为了用药物把阴阳调回来。
光这两味药只发表去邪,血液循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汗,出汗会伤了肠胃里的津液。故再加后三味:红枣,如胃液,粘答答,皮红肉黄,火生土,攻邪同时护胃里的津液;生姜辛辣主发散,刺激肠胃;甘草能解毒,病人肠胃里可能有宿食,会产生毒素,《本草》讲“甘草解百毒”,解的就是食物的毒,炙过后的甘草还能增加心臟的力量,维护好心臟。
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不辨病。单一个桂枝汤就考虑得这么细:既考虑到发表去邪,又考虑到护肠胃津液,还要顾心臟周全,可谓呵护有加,经方固能流传千年。
·如何煮服?
七碗水用大火煮成三碗,去渣,等温了先喝第一碗,喝完后等一下,小口慢慢地喝一碗热稀粥。然后盖上被子躺下,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出微汗最佳,代表邪出但不伤津液,后面两碗就不喝了。若药开太重出大汗,病不会好。出汗后要注意保暖,不能当风也不能烤火。
若第一碗后没有汗,过2-3小时再喝一碗,然后再一碗粥,若还没出汗,再重复喝,十二小时喝掉三碗。若病重还不出汗,重复煮药服药二三剂,直到胃口恢复,不出汗,不恶风。
为什么喝完要去喝稀粥?粥是五谷,是土,稀粥一碗助药力发散,同时增加肠胃里的津液。喝桂枝汤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腌制品等。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主要症状是汗出、恶风,头痛发热有时有,有时无。重症的基本处方都来自桂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