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搬运工(四)
说教育(一)
天天在讲教育,孩子们也似乎天天在“受教育”,“教育”到底是个啥?我们先来看看老祖宗造这两个字的意思——
“教”字左边上头两个“×”像是八卦的“爻”,为何“爻”是两个“×”?“一阴一阳之谓道”,代表父母,也表示万事万物不离阴阳。左侧下方是个“子”,所以《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屬皆从教”还是符合造字本意的。右侧的“攴(pū)”为手执棍子的象形,可见“教”是可以且必须要用棍子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也自有其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育”,甲骨文为母亲生孩子的会意字(上头是个“母”,下面是个倒的“子”),所以“育”的造字本意并非是《说文解字》讲的“养子使做善也”,就是生育生命现象本身。
我非常赞同有位大先生总结的:所谓教育,教其心育其身也。也就是说,“教”的是心,“育”的是身,这完全符合老祖宗造字的本意,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此而言,咱们有没有教育?我觉得没有。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且是越来越走下坡路。所谓“教其心”,教的就是前文所述“高贵之心”。有人可能会说,有啊,学校有“思想品德”、有“道德与法治”,怎么不是“教其心”呢?学校设置这类课程的本意固然是为了“教其心”,但是实际操作中只会道德说教,甚至连说教都没有,中小学的“思品”课平时“自由课”,临考“语数英”,这里不得不批判自己,我的30年教龄就是这么“教”的,愧对学生,愧对“教师”!想想79年我上小学那会儿,没有“思品课”,估计其他与我同侪或年长的人,也都这样,所以应该可以断言,我们的道德水平不是“思品课”教出来的,而是父母亲棍子打出来的。窝囊如我虽然从没被父母亲打过,但也曾有过“被打的边缘”,那是我第一次说谎,也是最后一次!我们再看家庭“教育”,现在的父母亲嘴上都说着“只要孩子品德好就行”,实际上每天对孩子说得最多、也最让孩子烦的就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心里哪还有“教其心”?
怎样“教其心”?这是个复杂的课题,这篇只能“泛泛而谈”,要真正做到“教其心”,就是四个字——“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更应该督促、支持孩子把它做出来并形成习惯。比如说,你想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就要在他违反规则的时候施以惩罚,让他明白规则不是拿来说笑的,是必须要做到的。就拿守时来说吧,规定孩子几点回来吃饭就必须“争分夺秒”,迟回来几分钟就在门口站几分钟,甚至剥夺吃饭的权利,有一次第二次再也不敢了,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育其身”就是要养育好孩子的身体,学校体育课总是越来越少,周末的活动时间也几乎被“补习班”挤占,孩子的身体还能好吗?“育其身”自是空话。放眼望去,那些背着沉重书包的孩子不是“胖子”就是“瘦子”,“小眼镜”则比比皆是。这些“胖子”“瘦子”和“小眼镜”是怎么被父母养育出来?不用思考,一定是被大鱼大肉“喂”出来的,是薯片辣条“膨”出来的,是补习班“补”出来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最近的“双减”叫好?关于教育的“减负”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如果从此时起算,“减负”已经减了近70年了。即使从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起算,也已经20年余,孩子的负担何曾减过?我们只能期待此次“双减”能出现奇迹......
到这里,估计有人看不下去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所谓“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到如今,这个“舶来品”早已鸠占鹊巢,对咱们老祖先的智慧实施了如秋风扫落叶般严酷的清洗,所以一定会有人反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论,一定会认为这个思想是“大逆不道”。看官先别急,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当年我们挨打的时候,哪里有抑郁症?哪里有儿童自杀?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那时候媒体不发达,但是你一定可以问问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之前生人的学习经历,他们的同学当中是否有自杀的?我想问问就明白了。那时候只有病死的、淹死的、饿死的,哪有什么自杀的孩子?老辈人都说:“孩子是摔大的。”孩子自己调皮摔伤了连说都不敢跟父母说,说了可能还得挨顿揍,所以我们都学会了“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那来的抑郁症?摔倒了爬不起来的不是残疾就是废人,如此而言,当下有多少废人?各位看官自己思量。
今天就写到这......
2021年12月7日于幽谷雷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