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面试?宁向东老师的回答是:“投其所好,巧妙包装”,底层逻辑是利用人的认知局限。那么人的认知存在怎样的局限呢?就是认知不协调
一、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念被人广为推崇,许多人只知却难行,还认为自己认知没以,要认知升级。但实际情况是:
1、有“知”未必有“行”,这是要解决的现状;
2、不一定要靠提升认知来改变行为,反过来,改变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就是“假装”。
二、有“知”不一定有“行”
有“知”不一定有“行”是认知不协调的典型表现,也不是说大师就一定能做到“知行合一”,主持霍桑实验的梅奥教授不是反面典型。他以人际关系研究得非常透彻,但他自己的人际关系却实在不咋地,说是反其道而行也不为过!他发现了非正式组织的危害,但自己就搞非正式组织,损害组织利益。年轻时他曾在宴会上大谈对一本名为《沉沦》的书的心得体会,旁人也不愿让人看成没文化,也说这本书如何如何,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本书(也许他真的看过郁达夫写的那本小说呢?)。
跟他一起参与霍桑实验的罗里斯伯格教授也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大师,但罗教授出版了一本书引起好评后,梅教授普开始为淡定了,他把实验结果归功于自己,贬低罗教授的水平。梅奥教授的人际关系学术水平跟实际状况就是认知不协调。
管理学的基础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实际上人并不理性,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在学习管理学的同时,掌握一些心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就有助于理解理论与现实的偏差。真正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就成为顶尖人物了。
三、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第二种认知不协调,就是我们认为先有认知后有行为,认知决定行为。
有时候别人会说不换脑袋就换人,就是说要用认知改变行为。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屁股决定脑袋。这个说法就是说行为会改变认知。人们在研究选举的行为发现,投了哪一方的票,就会更倾向于相信他投票的那一方会胜利。这种行为决定认知的现象,睡树上叫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就像你买了一只股票,就希望它能涨,这时候的认知就不是完全理性的。
反过来,候选人也会有意识的利用人的这种认知不协调,先给选民承诺,然后选民用行动支持他。当选民投了票以后,更希望这个候选人能当选。
心理学家阿伦森说,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就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等他做完了,他就会找理由说服自己这件事符合自己利益的。
总结:有两种认知不协调,第一,执行不一定合一;第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他自己就会改变态度。
四、面试的技巧
回到前面说的面试,如果面试官一开始就建立了对你良好的印象,接下来他就会自己找证据来支撑他的结论。所以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让面试官第一时间对你有好印象。
怎样让面试官有好印象呢?一种是研究一下这个组织最受欢迎的人是谁,你和他有什么共同的品质,然后研究一下组织领导最近在倡导什么东西,哪些是你自己也有的。还有一种做法是找到面试官跟你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把这两样东西加到你的自我介绍里面,就能给面试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实际上你就是挖了个坑让他自己跳进去。一旦他有了好印象,他就会去找证据支撑自己的判断,面试基本就水到渠成了。
结论,面试的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在讲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