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唠叨-------砍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走向了烦躁。
唠叨其实就是我们用嘴巴劳动,过度使用嘴巴努力的付出来做事,却只顾做事,没顾做人,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将嘴巴变成了孩子心口上的刀,给孩子带来了痛苦。
父母每唠叨一次,孩子的内心立刻就会烦躁和痛苦一次,父母就成了孩子前进的阻力。用唠叨来教育孩子,长期在孩子面前唠叨的爸爸妈妈,会培养出一个没有耐心的孩子。
我们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心里想着孩子的缺点,打算用嘴巴去发现去唠叨的时候就一定要想到唠叨是一把刀,可惜的是孩子的耐心把孩子逼向烦躁,他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相当于慢性自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立刻闭嘴,闭嘴总胜过唠叨给他带去阻力,闭嘴对家庭能量场来说就是加油。
2.比较-------恐惧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走向自卑和嫉妒。
孩子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看得见的是表象,看不见的是真相。看得见的是我们在比较孩子给孩子树立所谓的“榜样”,看不见的真相是我们通过比较长了别人家孩子的威风,灭了自家孩子的志气,不断的将孩子的希望变成了失望,把孩子的期望带变成了无奈,把孩子的自信变成了自卑。教育最高目标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就自信的自己。
比较是自卑和嫉妒的起点。一个自卑的孩子找到后,即使别人爱他、关心他,他也意识不到,即使事业成功,他也感受不到爱和幸福。一个嫉妒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爱比较的爸爸妈妈。
合格的父母从不将自己的孩子与另一个孩子作比较,而是和孩子的过去做比较。优秀的父母能够不断发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充满感激,带给孩子无限动力。我们要“倒过来”用“别人家的大人”来肯定赞扬自己家的孩子,代替过去“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自家的孩子。
3.打骂-----砍去孩子的自卑,把孩子逼向崩溃和自暴自弃
每个人,不分年龄大小,都有自尊,自尊是人精神生命的底线。打骂直接砍去了孩子的自尊,把孩子逼向崩溃和自暴自弃。自尊长期被伤害的孩子会产生绝望和报复心理。丢掉自尊的孩子性格最容易走极端,要么厌世,什么事都不想干;要么变态,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没有自尊的孩子就有两种表现:一、自大狂妄,为了证明自己其实很厉害,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他会反其道而行,甚至不择手段。二、自暴自弃,这种孩子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
当孩子长久生活在打骂的暴力环境中,他就会受到伤害,容易冲动犯错!我们一定要在孩子面前管住自己的嘴和手,要把孩子的这份亏欠变成他自己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成长的阻力。
4.讽刺-----砍去孩子的善良和纯真,让孩子走向心灵扭曲
喜欢讽刺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内心一般都是很自卑的。父母之所以讽刺,是因为父母在的比较高的地方看孩子,觉得他幼稚还不够成熟,觉得孩子还需要承担更多。
父母讽刺孩子,不仅会阻碍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还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动力级别,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也习得这个这份“功能”,让他获得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给孩子的未来带去无限的阻力。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丧失纯真和善良,更不应该让孩子因为讽刺而降低自己在同伴和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我们要让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代替讽刺,让孩子的上进心得到保障,还给孩子纯洁和快乐。
5.怀疑-------砍去孩子的希望,让孩子走向抑郁
怀疑是信任的“病毒”,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我们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心里要孩子快,偏偏怀疑孩子慢,想要孩子聪明,却天天怀疑他笨,想要孩子听话,却天天怀疑他不听话!让孩子丢掉了接下来想做好的动力,直接把他推向了“不行”。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行?原来是我们把孩子的信任变成了担心和怀疑。怀疑是一把刀,砍去了孩子的希望和快乐,逼孩子走向抑郁和痛苦。一个失望的孩子,一个绝望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怀疑他的爸妈。
在充满怀疑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没有成就感,看不到希望,心灵容易因窒息而抑郁!怀疑是让孩子走向抑郁的“推手”。当孩子不行的时候,我们倒过来把怀疑变成对孩子的坚信,给孩子构建一个能量场,让孩子在其中吸收爱的动力,慢慢的就会变成好孩子。好孩子是信出来的!坏孩子是担心和怀疑出来的!
6.抱怨------砍去孩子的快乐,让孩子走向痛苦
当抱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候,我们便会有意无意的去抱怨孩子,抱怨周围的人。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就会把这个对生活和周围不满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失去快乐。孩子每天都需要面对你对他的指点,面对来自父母的权威发言和“教导”。我们向孩子抱怨,其实是将孩子当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我们还残忍地要求孩子必须接受这些负面的垃圾。
在抱怨中成长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快乐,抱怨会让孩子更加的自责、不服气、痛苦。因为快乐快乐,心情一乐,动作就快,快乐是学习的动力!痛苦痛苦,心里一痛,学习就苦,痛苦是学习的阻力。
抱怨是最可怕的传染病,我们经常无意的去抱怨孩子,慢慢的的孩子也学会抱怨,因此就很难成长其他的能力。因为他会把抱怨视为一种正常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渐渐的孩子便成为了一个只会抱怨,而不是真正能够去解决问题的人。他会习惯性的认为出现问题时,只要把失败和错误归因于别人或环境就行,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当他学会了抱怨周围的环境,就更会抱怨父母。我们抱怨孩子最终会让孩子来抱怨,我们也来承受这份抱怨的痛苦,而最终就会导致亲子关系失衡。
你怨我,我怨你,怨来怨去怨自己。孩子和父母互相抱怨的亲子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抱怨爱人的夫妻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抱怨领导同事的工作一定会出现危机;抱怨生活环境的生活,一定不会快乐幸福。喜欢抱怨的朋友交际会出现问题,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抱怨的人,没有人会喜欢生活在抱怨的世界里。我们要戒掉这个抱怨的传染病,还孩子和自己一个快乐的生活。
7.溺爱----砍去孩子的谦虚和目标,让孩子走向狂妄和迷茫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溺爱着孩子,我们在逐渐的变为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慢慢退化。
真正的培养一个孩子,是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放手让孩子学会去承担,学会去努力,学会去成长和挑战,不断的突破舒适区,舒适区重建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然而我们的“帮助”让却让孩子的舒适区越来越小,使孩子能够承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教育要对孩子一生负责,而我们却只为了现在的好,而让孩子变得毫无独立性可言,让他将来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撑他自己。这看似是让孩子现在过上了最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却是最不负责任的,让孩子学会了享受,丢掉了承受!现代父母给孩子挖了一口最甜蜜的陷阱,这口陷阱迫害着孩子,给予了孩子看似甜蜜快乐的现在,却吞噬着孩子的前途和未来!
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帮助孩子在做一做这一切的时候,只是增长了我们自己的能力以及孩子的依赖性,并没有一起来帮助孩子增长他自己的能力和动力。是我们让孩子的能力逐步的退化,我们让孩子失去了“双手”。我们以为是在爱他,其实是在害他,在剥夺他的才干,将来有一天他离开了我们,他就无所适从,不能理解这个社会。是我们又溺爱折断了孩子的翅膀,让孩子不知如何飞翔。我们用溺爱砍掉了孩子的能干,砍掉了孩子的谦虚,逼孩子走向了狂妄自大和迷茫!爱不能代表所有,更不能成为我们溺爱的借口。
8.忽略----砍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关闭心门走向恐惧
爱的对面不是恨而是忽略。要家还是要事业,我相信这并不是一个世界难题。但现在更让人心寒的,不是家与业的冲动,而是手机与家的冲突,渐渐地手机、电脑也成为父母忽略孩子的工具和理由。生活中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但是彼此都不说话,而是各自拿着手机,在各自虚拟世界里进行交流,而现实中需要被关怀和照顾的孩子却被爸妈“遗弃”。不管我们是在用手机交朋友还是处理业务,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现在几乎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孩子,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我们不能因为陷入了现实的困境而忘记了这个出发点,出发点是根本也是归宿点,任何行动都离不开这个出发点。
爱的对面不是恨,恨是爱到极致的表现,爱的对面是忽略,忽略会直接让孩子枯竭。
长时间的忽略孩子,让孩子感受不到母体的爱,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孩子的存在感就会微乎其微,就无法找到他的自我价值感。当孩子一味的给予物质满足,与内心空虚形成强烈的对比时,孩子就不能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当孩子没有了父母爱的庇护,他就丢掉了最基本的安全感。在生理需求满足的条件下,人对安全感的需求是根本需求!只要我对你没有安全感,你对我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爱及所有的存在都是伤害!忽略直接“砍”掉了孩子的安全感,逼着孩子关闭了心门,走向了自闭,走向了恐惧。
孩子的安全感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父母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对这个家庭的安全感,决定着孩子未来对情感的认知。父母的关系不好,直接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全感,导致孩子恐惧,这是变相的忽略!在家庭关系里,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的第一关系,夫妻关系不好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在父母忽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因此他的异性关系,婚姻关系最容易出危机。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我们要彼此相爱,彼此信仰,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幸福。不管在外面经历了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痛苦,在进家门之前我们一定要给内心做调整,在外面可以辛苦可以很累,但是不能把辛苦和累带进家中,否则就白累了,白苦了。我们要调节好自己的角色和状态再回家,把痛苦留在门外,把爱带回家中。
门外的钱和权一定是给我们和孩子成长带去动力的,一定不能成为我们成长的阻力。事业重要,家庭更重要,金钱重要,孩子更重要,我们一定不能丢失这个根本,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知道做不到,知道到做到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严格出高贵,行动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