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和移民聚集区,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黄河口人,带着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河口文化。本文采取查阅史料、梳理分类、走访座谈、调查研究等方式,从黄河口移民与姓氏两大主题作为切入点,对其重点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出了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黄河口移民与姓氏文化、引领传统文化向纵深发展的思路。通过研究,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黄河口人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令人惊羡的历史文化脉迹。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这些曾经为黄河口地区开垦拓荒的移民先人们,永远记住并领略移民与姓氏文化所带来的魅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关键词: 黄河口 移民 姓氏 文化
一、概述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辖3区2县(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广饶县利津县),总人口220.9万人。这里拥有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河海交汇的独特景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孙子故里,吕剧发源地,胜利油田腹地。黄河、石油及移民等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黄河口文化。
东营的历史可以说既古老又年轻。南部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北部仅有百年历史,系黄河泥沙新造陆地。1983年10月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广饶、利津、垦利3县历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广饶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逢伯陵、蒲姑氏等部族在此聚居;两周时期,属齐国疆域;秦统一六国,在齐国故地设立郡县,时属齐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千乘郡,南北朝复置千乘县,金改乐安县,概取“四民足用、国乃安乐”之吉祥义。位于市境西部的利津县,在周秦时代属齐国。隋代建永利镇,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县。因邑内有东津码头,取永利、东津之字得名利津。明清时期,利津县的铁门关曾是闻名遐迩的商业海关码头,国内外商船云集,转口贸易十分兴旺,有“日进斗金”之说。位于市境北部的垦利大部系黄河新淤地,因境域曾被称作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至建市前,3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东营境内发掘出的傅家遗址、五村遗址、南河崖制盐遗址、南望参古窑群遗址和现存的柏寝台、关帝庙等文物古迹,都表明人类早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就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同时,乐安故城、铁门关等遗址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孙子兵法》《〈尚书〉欧阳氏学》等文化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山东省诞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的刘集支部,拥有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首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被誉为抗战时期山东“小延安”的清河区(渤海区)均战斗在这一地区。
(孙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