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学习反思
——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单元为例
2022年3月始,工作室开展了“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线上专题培训活动。本次专题培训活动分为3次进行,学员们历经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习过程。在第一次培训结束后,我们小组经过研讨,选取了以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热与温度》为例展开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组内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我与组内的伙伴们齐学习,同成长;而我则是通过“尝试-反思-调整”的循环模式来开展我的“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学习之旅。
一、认识大概念是前提,准确把握“设计方向”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中的模块“理解为先模式基本思想”提到:在接触或学习新的事物时,专家首先会一句核心概念或重要观点进行思考,寻求对问题的理解;而新手则不擅长于围绕重要观点对知识进行组织,在解决问题上更有可能直接寻求合适的公式或套用现成的答案。这段话很好地启发了我,于是我首先向专家学习,先对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大概念”进行认识、理解。
科学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普遍认为,概念学习是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这里的概念绝不是指一大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是指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在英文文献中一般称之为核心概念(key concept)或大概念(big idea),在我国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被称为主要概念。
学科大概念是指能反映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和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概念、原理或方法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和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概念、原理或方法。
对上面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了数次的“研读--疑惑-推翻-再研读”的过程后,对关键词“大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在阅读“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作用,从而准确把握“设计方向”。
二、理解课程是基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深入学习理解课标是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的前提。线上专题培训时,我们进行了“课程标准”的初步学习。随后,在小组内,我们各自自行进行了“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
在“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后,我们对《热与温度》单元的主要概念、学习内容、具体内容进行了初步的确定。
另外,《热与温度》单元需要关注到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观念与应用:知道热胀冷缩是物体是具有的一种规律现象,能够应用该规律去解释生活现象,形成“物质是变化运动的”的科学观念。
2.科学思维与创新:通过科学实验,初步形成推理论证思维和模型思维,归纳物体三种状态都具备热胀冷缩的规律。
3.科学探究与交流:透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经过科学探究实验,寻找证据,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在交流中,总结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规律。
4.科学态度与责任:保持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事求是,改正和接纳他人观点,乐于尝试创新的思路和材料完成科学探究,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任务,学会倾听与表达。
三、整体设计是保障,助力大概念教学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教学模式,转而开展结构化、整合化的课程教学。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我们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绘制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确定单元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
(三)确定课时具体目标,课时重难点
(四)细化课时教学设计,以《固体也会热胀冷缩》为例
在细化课时教学设计环节阶段,我负责的是《固体也会热胀冷缩》一课,以下是我的设计思考过程:
1.教材分析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热与温度”的第6课。 本课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建筑物的缝隙现象,提出“固体是否也和液体、气体一样也会发热胀冷缩的现象”的想法。学生经历铜球穿过铁环的实验了解到固体也会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最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尝试巧开瓶盖。
本课共由3个活动组成。活动1“高架桥上的缝隙”,主要是尝试解释建筑物留有 伸缩缝隙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假设。活动2“铜球能穿过铁环吗”是通过“铜球穿过 铁环”实验,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实践活动“巧开瓶盖”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热 胀冷缩的知识尝试打开瓶盖。如图所示: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5节课的探究和制作活动,已经进一步认识到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 的现象,很自然会联想到固体会不会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方面。但由于固体的热胀 冷缩不是很明显,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不会留意到相关的现象,也不会去深入思考。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太强,在使用铜球实验装置的时候可能不会有意识地注意实验安全。
3.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为什么高架桥上有缝隙”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进行自主观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发现出固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的现象。
2.学法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观察、探究活动,发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设计反思
(1)在细看该课的教学流程时,可以发现单元大概念与单元目标、课时具体目标之间的衔接是比较紧密的,但在进行课时具体教学设计时,会发现自己在运用“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时,课时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很紧凑,没有凸显“前后呼应”的作用。
(2)情景导入时,未真正站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来创设情景。换句话说,通过设计单元情景,可以更好地贯穿单元的每一课教学,凸显“整体感”。
(3)在细化课时设计时,可喜的是发现自己已经在践行“大概念”的思想引领,来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但需要强化的是,运用得不是太娴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练习和巩固。另外,将该课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同学们的表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