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解
一、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男性对母亲产生的情感依赖或者性吸引的心理现象。这个概念来源于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此剧中俄狄浦斯在不知道身份的情况下,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生父,并娶了生母。
妈宝男也算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妈宝男指的是过分依赖母亲,对母亲有着超出寻常的情感依赖,以至于成年也无法做到人格上的独立。这种依赖可能是童年时期开始,母亲的溺爱、过分保护或者是母亲离不开孩子而造成的,最终导致孩子过分依赖母亲,成年后也无法摆脱这种情况。妈宝男的这种依赖与俄狄浦斯情结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母亲的情感过度依赖和不成熟的情感映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可以算作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男性喜欢上和自己母亲年龄一样大的女性。在这种情况中,男性所喜欢的女性可能和自己的母亲在外貌又或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发男性对母亲的情感投射,产生出类似母爱的情感依恋。这种母爱依赖可能源于童年对母爱的渴望和接受。
二、意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作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其中,有无法直接得到满足的原始冲动和本能。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面向外部世界,由外在世界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起警戒作用,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3、 人格结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超我”一旦形成之后,“自我”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学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内容,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
四、发展观点。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弗洛伊德将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人的本能得到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从而构成两种基本应对方式,一是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二是自我保护本能。
弗洛伊德说:“真实焦虑”或恐惧,对于我们是一种最自然和最合理的事情,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护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在满足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六、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是怎么形成他的人格以及早年的关系形成的这个人格对他成年以后有什么影响。
七、反移情。在两个人的关系中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对这个人的感受来了解这个人他对我们干了什么以及他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我的那个感受就是反移情。
八、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精神分析研究的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如何保护自己。
九、内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或者说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是什么。人活着的动力是来自力比多的满足以及攻击驱力的满足。是活着的原因,也是活着的动力。力比多即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受。攻击驱力:即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坏,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毁坏他人,破坏社会。
克莱因: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有三个人为人类了解人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第一个是弗洛伊德.西格蒙德,从生物角度。第二是克莱茵,从关系角度。第三是马克思。从人际关系。弗洛姆一辈子干一件事:把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结合起来。
精神分析的价值是他可以是一门育儿学。另一些价值是人格鉴赏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