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继续十二章,大家在么?”看到信息时,有一种兴奋感。上一次跟着王老师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章,收获挺大,马上响应:“没有来得及看书,跟着听,看看能不能跟上。”
几乎是跑着回家,马上打开电脑,看到电子书第十章,一边看王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快速浏览书页,试着回复王老师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库恩如何看待波普尔的否证。波普尔……否证……库恩的观点……大脑高速运转,眼睛快速搜索,最后打出自己的感受:库恩对否证持有批判,但是也肯定了否证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长舒一口气,回头看他们的发言,才发现自己的结论停留于表面,没有去理清什么是否证,库恩如何批判,科学中又是如何利用否证与实证……
一位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我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再看王老师的回应,又一次感受到我的结论始终浮在面上的。
兴奋感消失,我有些跟不上。有一阵子脑子发昏,眼皮撑不住,真个人困得不行,别说回应他们的提问,连看原文都成问题。当我意识到自己在犯困,是因为跟不上大家的分享节奏时,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没有读书,只能是只言片语的理解,当然跟不上。不要着急去跟他们,自己先快速把整章内容看一边,有一个大概了解,再根据问题聚焦第二次阅读,应该就能跟上了。于是挺直脊背,打起精神继续看,继续跟。
回头看到王老师继续提问:范式的转变最终如何完成的呢?我快速地搜索留在大脑里的信息:小众的美学式接受,不断发展、丰富,扩大新范式的影响,更多的人参与新范式的理性建构,最终形成新范式。我接着跟里一句:我才粗粗地看了一些,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王老师回应我:宁老师每次都赶着看,然后很快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词来,这个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认真的梳理,在关键词句的理解上,很容易用自己的理解代替书本的原话。这也是相应的一点点代价。
一语惊醒梦中人!后面王老师再提问,我不着急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回到原文,细细地梳理,再做回应。瞌睡没有了,兴奋的感觉慢慢回来。
“别担心老师们不改变,不改变是正常的,这也是他们创造力所在,是对旧范式的坚守,只是要用承诺、美感和时间来解决。”王老师打出最后一段话时,结束两个小时的共读,不,准确地说,我是跟读了两个小时。这样的跟读,让我的内心充实,一种愉悦感从心底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