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共读《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十章,这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大家都尽量参与哦。”一大早就看见王小龙老师在共读小组发的消息。
一来自己这段时间实在抽不出时间看书,二来对于这类纯理论的的书籍,看到书名就头晕,阅读情绪完全不对。所以前面基本上看大家的讨论,只有第四章一边看一边参与了讨论。
正好放假,可以抽时间安心地读一读,挑战一下自己。
翻书到第十章,还是有抵触情绪,调整呼吸,一行一行地看过去,里面很多概念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观点无从提炼,举出的例子也都是天文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我这些方面的知识尤其薄弱。第一遍看完,无法表征其中的内容,脑子是浆糊状,很想就此打住。又有些不甘心,于是再看第二次。拿出纸笔,把一些主要观点摘抄下来,把这种讲观点与例子相结合,变成自己的理解再次写出来,例如关于“偏见”的理解,我是这样写的:偏见中就藏着反常,反常推动着变革。当科学家接受了一个新范式,其实就是接受的可能就是升级后的偏见,他会以与以前不同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也就是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这样做下来,效率极低,一个上午,一章内容都没有梳理完,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商是否在线,心里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脑袋也被塞得慢慢的,沉甸甸的。
晚上共读时,自以为准备得比较充分,结果被共读伙伴们一再追问,很多东西又变得模糊起来。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做支撑,又没有相应的思维方式跟进,跟不上趟,差生的感觉再一次袭来,有着急,有无力,甚至有沮丧。共读结束,我不清楚到底是因为共读,还是因为感冒,脑袋疼得厉害,头顶像压着一块大石头。
接纳自己当下的任何状态,打开音乐,做正念练习。
坐正,闭眼。音乐声响起,指导语响起。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呼气,吸气,呼气……尽量放松全身,让呼吸变得自然流畅。随着正念练习次数的增加,脑子里的杂念越来越少。睁眼感受全身,轻松啦不少,头痛还在,沉甸甸的感觉减轻很多。
跳出舒适区的阅读,没有找到阅读的惊喜,剩下的是劳累和沮丧。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的方法不对吗?那就调整方法。是这样的阅读练习太少?应该是。那就多多练习,也许就能找到读书的快感。也许理论书籍的阅读,本身就不是逛公园,找快感,而是登山,一直在路上,没有到山顶,当然感受不到山顶的无限风光……当我这样不断思考的时候,这一次的阅读挑战于我就有了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