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条网友留言:
她说,我被自己的性格困扰了20多年,常常会很羡慕那些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活得那么肆意洒脱。
而自己,却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异常敏感,活得小心翼翼的。
可能,朋友无意中跟我开一句玩笑,我就觉得对方在鄙视我,感到很难过;
另一半不小心忽略了我一下,我就觉得对方不是很在乎我,感到很伤心;
跟别人对视了一眼,看到对方眼神透露出不屑的味道,我就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觉得深受打击;
与人相处的时候,也很容易感到焦虑,生怕一旦表现不好,就会受到众人的排挤一样……
这种容易敏感、内心脆弱的人,被心理学家称作“高敏感型人群”。
据统计,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高敏感型人格。
毫无疑问,有些人生而敏感,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身上都带有高敏感型人格的特征。
高敏感的人大多会因为自己的“敏感”而痛苦不堪,他们努力尝试,努力讨好和迎合他人,想要将自己变成他人期待的样子;
但他们的内心太过脆弱,以致于他们总是很快就陷入疲惫和难以言说的无力感中。
那么高敏感真的是一种负面特质吗?
丹麦心理学家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这本书中指出,高敏感性格特征的确给人带来了痛苦,但高敏感同时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如果高敏感型人群能够懂得利用这种特质,那么他们就能够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伊尔斯·桑德也曾经是高敏感族的一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结合心理学对高敏感族的研究;
她写下了《高敏感是种天赋》,为全世界敏感族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打开了一扇窗。
01
高敏感,是一种天赋
《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里说:
当今社会,强者极受推崇,拥有旺盛的精力、忙碌的生活、发达的社交网络,活跃于各种活动之中,通宵玩乐透支精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与周围的人相比,我们高敏感者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甚至为此痛苦不堪;
但是,我们也因此拥有不曾被发掘的惊人潜能。
心理学家荣格也曾说:
高度敏感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人格特点,只有在糟糕或者异常的情况出现时,它的优势才会转变成明显的劣势,因为那些不合时宜的影响因素让我们无法进行冷静的思考。
没有比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更离谱的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了。
所以,高敏感的人虽然很容易对人、对事敏感,但在敏感的背后,也隐藏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才能。
· 高敏感的人神经系统异常发达。
高敏感人最典型的特质就是过于敏感,而且这种“敏感”像是一种本能,无法控制。
这是因为高敏感的人拥有更为发达、更为敏感的神经系统。
就好像头上插了一根天线,更容易感知到外部的信息,随后这些信息会触发大脑里的各种神经元,进而形成各种想法。
发达的神经系统赋予了高敏感人丰富的想象力,这就导致内心世界往往精彩纷呈;
所以高敏感的人更愿意一个人呆着,并很少感到孤独无聊。
· 高敏感的人拥有高度的共情能力。
有研究显示,高敏感人的脑区共情部分,明显要比一般人活跃。
假如一个高敏感人跟一个心情抑郁的人聊完天,会觉得自己也有点抑郁了,因为他把自己代入到了朋友的处境中,与他深度共情。
高敏感人善于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加上他们努力地想要表现友善与包容,所以他们往往成为朋友倾诉的对象。
但充满共情的对话往往容易消耗人的精力,并且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高敏感人都不善于从共情的痛苦情绪中立即走出来。
· 高敏感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责任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高敏感的人就比普通人,更容易感知到周围的不安和焦虑。
高敏感的人尝试解决困境,但一旦遭遇失败,就容易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认为事情之所以不如意,都跟自己脱不了干系。
比如,当一个高敏感的孩子看到妈妈不开心,会努力表现地很乖、很听话,不给妈妈惹麻烦,希望借此能够让妈妈好受一点;
他还会去安慰妈妈,当妈妈不领情,甚至发脾气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又惹妈妈生气了”,成功地把别人的情绪过错当成自己的责任。
· 高敏感的人的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想象一下,你要去参加一个聚会,你会立即投入到新环境之中进行探索,还是说先等一等,先观察一下,等摸清了形势再行动?
高敏感的人往往会偏向于后一种,倾向于谨言慎行。
他们喜欢思考过度,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想个遍,以此避免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不便。
因为预料和想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和问题,高敏感的人也更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倘若能够“对症下药”,提前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那么高敏感的人将会避免各种伤害,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危机管理者。
02
怎样才能不再这么“敏感”呢?
高敏感的人通常会有一个特点:在自己感受到的信息当中,负面的内容更能引起自己的注意。
所以,高敏感的人常常会急于摆脱敏感的特质,在他们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再敏感,甚至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但实际上,敏感是一种礼物,让我们脱离了粗鄙和麻木。
它给予敏感的人更丰富的感知,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无限,看到生命和世界的更多细节。
所以,保留敏感的属性更是一种幸运。
那高敏感的人怎样才能更加轻松和快乐地生活,更好的和这个世界相处呢?
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中给出了一些建议:停止内耗,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
· 适当降低自我要求,接纳真实的自己。
许多高度敏感的人都存在低自尊问题,并且尝试通过设定高标准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结果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高标准让敏感的人不断地经历失败,继而产生消极的自我印象。
我们需要喜欢上作为一个高度敏感的自己。
然后,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减少冗余的信息和刺激,迎合自己的需求。
选择让自己最舒服的方法。
学着接受自己不是一个能量高涨的人,不喜欢肤浅的对话的事实,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待在他们旁边。
慢慢地,我们会回到属于自己的轨道上来。
如果之前总是强迫自己加入他们的对话,并努力寻找话题,那么接受自己的沉默可以让我们重获自由和力量。
接纳自我带来的良性循环是:
当我们不再浪费精力去伪装自己,变成自己认为的“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就为自己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于是我们会拥有全新的、被肯定的人生体验。
· 学会断舍离,只过对的生活。
学会对一些东西放手,为自己的敏感型人格创造空间。
为生活设定清晰的界线,对他人越界的行为和要求说不。
学会说“不”是敏感者们必备的生存技能。
给自己独处的时空,允许生命留白。
不需要强迫自己频繁参与长时间的社交活动。
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不要为自己做不到而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责。
我们是生活的创造者,而非被动适应者。
当敏感型人发现自己可以主动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时,也会适应得越来越好。
允许自己偶尔做点无用的事,是高敏感的人最好的解压和充电方式。
当大脑信息刺激过度,内心难以平静时,睡眠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候可以去做一些例如洗碗、整理家务、散步等,没有明确目的的琐事。
这段时间里看似效率很低,没做什么事,但其实大脑正在处理各种纷杂的信息,身体各个部位也在积极配合着。
只要我们学会断舍离,吸收对我们有利的信息,屏蔽对我们无益的信息,我们可以在麻木的世界里,敏感地活着,清醒而自由自在地活着。
· 取得情绪的主导权,操控情绪。
针对情绪本身,高敏感的人必须明白一点:我们可以操控情绪,而不是情绪操控自己。
每次感到焦虑和不安等情绪时,先辨认一下是自己的情绪,还是来自别人的情绪?
高敏感的人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常常混淆这两者。
然后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的情绪和我无关,不需要我来负责。
当发现自己陷入到别人的情绪里时,要抽身出来,意识到自己面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可以有选择的。
重新拿回情绪的主导权。
高度敏感的人更容易关注到事物的消极面,容易忽略积极面。
要知道,不是情绪决定认知,而是认知决定情绪。
我们感受到更多负面信息,并不是敏感特质的错,敏感在放大自己的视野,真正窄化自己的是我们对信息的选择和认知。
所以,在认知加工之前,用积极面对冲消极面,才不会放任自己一步步走向彻底消极的局面。
· 狠狠地爱自己。
高敏感的人的首要目标,就是爱自己,关切自己,同情自己。
当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时,便想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之中,这像是一个魔咒,每个人都不可避免。
但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是,学会对自己内心的期待放手,因为“满足他人的期待”永远是一个无底洞。
我们要学会跟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即便自己做的不够好,也可以对自己说上一句:“就让它这样吧,至少现在我还爱着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人,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就请给自己多一点爱和肯定吧。
当我们有意识地爱自己时,会为自己的敏感力而庆幸,是它让我们活出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更让我们的生活,永远不失意趣。
愿我们都能正视自己的敏感,不逞强,敢放肆,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接纳“敏感”,解锁超能力
高敏感的人负面情绪往往根源在于对自己的不满。当我们抗拒自身存在的过度谨慎、挑剔、消极、自卑等负面情绪时,就总会妄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变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但人越否认自我就越找不到自我,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能够接纳当下这个原原本本、完完全全的自己,改变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生。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色彩心理疗愈师会引导我们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到内心冲突的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再抗拒和评判,而是接纳自己所有的情绪,接纳当下真实、“不完美”的自己,这样我们也将打破旧的思维模式,转化成新的思考方式,从自己不同的情绪状态中看到自己,并一步步找回自己。
当我们接纳“敏感”的自己,便能放下期待,成为完整的自己。你会发现,我们“本自具足”,不会再觉得自己有缺失,也不会再被别人所束缚,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真实与完整,用臣服与成长持续面对自己,我们都会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