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课堂讨论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讨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以下几种课堂小组讨论时的常见问题,会导致学生在课堂讨论时缺乏兴趣。
01.
讨论进入的时机不当
在课堂进行时,问题进入的时机十分重要,适当的时机能够让课堂的衔接更自然。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中,讨论进入的时机往往不恰当,讨论的问题大多为书上的活动题,讨论接入点单一,并且部分活动题需要学生提前准备,缺乏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学生仓促应对,就会积极性不高。
02.
讨论时长的设定不当
讨论时间过短,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就已经结束了。讨论时间过长,学生则容易说一些与老师要求无关的内容。讨论时间无论是不足还是过长,都不能达到有效讨论的目的,也不能收到课堂预期效果,可能还会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
03.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当
第一,小组人数划分不合理。一般来说,小组最好由 4-8人构成,但是由于课堂座位分布的限制,教师在分组时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最常见的分组情况是2人或4人一组,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小组数过多。
第二,小组划分随机性高。目前,往往是同桌或是前后桌分为一个小组,而不是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这种随机性划分小组的做法会影响小组讨论的效果。例如,小组内成员都很内向,讨论无法展开;或是小组成员都是活跃分子,讨论容易乱成一锅粥,造成局面失控,失去小组讨论的意义。
第三,小组成员分工不合理。在小组中,一般是由成绩较好或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而其他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处于被安排的位置。
04.
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当
首先,有的教师在课堂小组讨论时,将自己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整个过程,不指导、不监督。这会导致学生讨论不认真。其次,有些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尤其容易忽略学生错误的学习过程。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05.
问题设定难度不当
问题的难易程度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失去讨论的必要性,让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开始讨论,导致讨论停滞。
06.
讨论结束方式不当
结束方式是课堂小组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不注重对这个环节的处理。结束方式不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讨论后没有总结,直接过渡到下一个话题,这会让学生对问题答案没有明确的认识;二是不听取学生的意见,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努力,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这两种做法都会消磨学生对小组讨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