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蒋军晶老师一节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课。
整本书阅读课一般分三个课型:前期导读课、中期推进课和后期分享课。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读下去”;推进课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读进去”;分享课展示并加深阅读效果,让学生“读出来”。蒋军晶老师《一首能治愈鱼的诗》是节绘本导读课。
第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封面,书名质疑;然后,出示阿多尼斯《意义丛林中的向导》这首诗里的5个问句“什么是空气?什么是岸?什么是雨?什么是笼子?什么是诗?”先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回答“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 、岸是江河湖等水边的陆地”等,再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角度回答“岸是波涛休息的枕头、雨是乌云从列车上下来的最后一位旅客、诗歌是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等。最后,通过两个角度不同答案语言表达的对比,学生初步感知诗的特点。
导读课一般是一本新书阅读的第一个课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阅读。阅读整本书,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要引导学生拿到一本书以后,先去关注书名、作者、译者、目录等,这些能帮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本书。要让学生懂得,拿到一本书,在阅读之前,可以快速地通过很多渠道摄取一本书的主要信息。为了更好地阅读整本书,有些书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作者简介、序或者导读等。这样,学生就像找到了阅读全书的钥匙,可以在阅读中少走很多的弯路。
第二个环节:首先,学生翻到相应页码听老师读绘本片段;然后,梳理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修自行车的大罗、面包房的胖太太、穆罕默德爷爷、金丝雀阿里斯托芬、阿瑟的奶奶、爷爷、金鱼雷欧);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这些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信仰、和阿瑟的关系以及对诗的理解都不同(大罗认为诗就是当你恋爱时,整个天空都在你嘴里;面包房的胖太太认为诗就像新鲜出炉的面包,当你吃完,嘴里还有它香甜的味道;穆罕默德爷爷认为诗就是你听到了石头的心跳;金丝雀阿里斯托芬认为诗就是词语插上翅膀,像从鸟笼里飘出的歌声,能自由飞翔;阿瑟的奶奶认为诗就是把话反过来,世界立刻会变成新模样;爷爷认为诗就是诗人写的东西);接着,学生通过默读翻阅和小组讨论发现这6种人物对诗的理解的相同点:源于生活、表达向往。再接着,以金丝雀阿里斯托芬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文字和插图读懂她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并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读懂奶奶的话;最后,出示故事结尾。阿瑟把所有人对诗的理解串联在一起也成了一首诗。金鱼听完告诉阿瑟“沉默,就是我的诗”。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也明白:独处,也是一种自由。
这个环节,蒋军晶老师在分享精彩片段时是他自己为学生读。我在上导读课时,一般会采用更多的朗读形式:师读、生读、配合读、表演读等。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对书本材料进行取舍,借助片段分享传授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渴望。一本好书都会有一些优秀的片断,或惊险刺激,或温馨感人,或轻松幽默,或快乐有趣,选择故事的高潮部分或者优秀片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朗读给学生听时,那生动有趣的故事、曲折有趣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住孩子们。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渴望后再让学生自行阅读,并通过设置悬念进行猜想、验证,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第三环节:首先,出示二年级学生的读写绘“诗就是雨水落到地上的声音、诗就是朋友送给你的微笑、诗就是运动时流下的汗水”等。然后,让学生写下对诗的理解“诗就是遨游知识海洋、诗就是老师的一份鼓励、诗就是吃完薄荷糖的清凉、诗就是上课时想象下课的情景”等;最后,教师总结“真正好的写作不是好词好句的堆砌,而是会给你带来思考,带来享受。
整本书阅读要体现语文课程性质,紧扣阅读与表达的内在联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人物分析、内容评议的基础上以作者口吻写一封信介绍这本书,也可以通过日记反映书中主要内容,还可以进行仿写续写等创意写作,更加凸显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价值。一般,仿写的创意我们会放在分享课上,但因为绘本较为简单,所以蒋老师这节导读课的最后让学生进行了仿写,难度不大,学生的表现也很精彩。
《一首能治愈鱼的诗》是本能让生命闪亮的书。不仅书中的语言如诗一样富有节奏,而且对页设计以及浓烈的对比色加上静态动态的物象,让图像也充满诗情画意。它主要的魅力还源自于故事潜隐的深刻内涵。相信,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呈现出不同但同样精彩的导读课。
总之,对于整本书导读课,我们可以从封面入手,让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作者入手,讲述创作故事,引发阅读兴趣;从文中插图入手,讲述创作故事,调动阅读的欲望;从相关影视作品入手,激发兴趣。但也要避免一些误区:一定得从封面开始、总是不放过目录、大篇幅的作者介绍、一开课就出示各种评论、忽视了学情、片段选择过于琐碎、让孩子在现实和文本之间进进出出、对主题的挖掘过度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