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刘斌:激发儿童潜能·排除生长干扰——乡村夏令营的核心目标》乡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从出生起就面对着更多的“社会干扰”,也缺少很多机会去发现潜能,突破干扰。比如,很多孩子从小接触不到艺术教育,所以他们错过了小学阶段的黄金期后,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自己无法唱歌、不会画画,并因此缺乏自信。但如果他们有这些的体验,就会自己克服很多干扰,从而大胆自信地表现自我。再比如,很多孩子缺乏没有书读,或从小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这就直接限制了孩子后续的自主成长。虽然,TA可以“读书”,但因为各种干扰而不喜欢读书,也就限制了TA很多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小孩子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会有很多不安全感、不从容等感染,TA的成长后也可能会限制其“爱的能力的发展”……所以,在EV的价值观里,我们把每个孩子都看成一个天使和宝藏,他们的天赋原来就在那里,不需要被灌输、被驯化,我们只需要提供合适地环境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天赋,而不是我们去培养和驯化他们。乡村夏令营的核心目标正在于此,通过各种努力,帮助孩子排除成长路上的各种感染,激发每个孩子的不同的潜能,使其更自知,更自信,更自强,更自立,哪怕时间再短,我们也创造了这样一种空间,而这种空间,恰恰很多学校里的传统教师和大众的传统视野中所忽略甚至反对的,但它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针对这个观点,产生了蛮多的思考,其中包括现实层面和儿童的需求层面,在这个观点的设立存在,每个项目都是针对于客户需要而进行项目或者活动的,但是乡村层面来说,我们服务或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孩子,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包括,当地学校,当地乡村,孩子父母等多方需要,这是客观现实,并不否认孩子本身成长存在较多可能,但是以现有的乡村学校资源来看,夏令营可以支撑21天的活动,但是对于后期的支撑空间不足,激发潜能,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对于乡村儿童来说并不是重中之重,或者在一个团队下乡的时候首先说服的其实并不是孩子,而是当地学校的相关负责人。确实儿童需要体验,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体验式教学或者夏令营模式,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对于学校本身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改变,甚至因为队员本身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模式,活动体验,师生关系等等,造成了更多更大的问题和反思。
另一方面来说,夏令营和乡村支教再加上传统课堂,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甚至窃以为,三者并不是冲突和对立的,传统课堂能够给孩子带去成绩的保障;乡村支教,更多的是因为参与的队员本身能力有限,心有余力不足。所造成虽然想给孩子分享,但是不全面,想给孩子带去,但是没目标;乡村夏令营来说,更多时候是一种体验环节和个人的自我发现。同样如果做好这三者,传统课堂成本(综合考虑需要的资源)为1来说,支教成本可能仅仅是0.5~2之间,但是夏令营的成本往往大于5,这仅仅是从资源考虑;另一方面从参与者(职业老师,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师,专职公益人)能力划分来说,传统课程和支教,仅仅职业老师或者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做到,夏令营来说,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培训师培训,专职公益人在后台提供服务,这样才有可能进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