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句话是罗素先生所说,但我知道这句话,却是从王小波的笔下。王小波说,他最赞成这句话。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不就是王小波的作品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气质嘛!
我想,这也是我喜欢王小波,喜欢他的作品的原因。小波的作品,无论是从构思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感受到他所崇尚的理念:世界本就是参差多态的,人性亦是参差多态的,你要接受一切的存在。
【1】
王小波的想法总是别出心裁,他的一些观点,放到现在亦可引领时代思潮之先,更别说在当时,也许这就是他的作品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王小波崇尚思想的自由,相信知识的美好,但是,他却并不认同知识的灌输,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思维之上。
他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兴趣。人就应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这就是灌药丸子。他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要用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2】
王小波低调的很,却是真名士,自风流。他讲到过这样一件事:我当年在海外求学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现在大学生水平太低,连“郭鲁茅巴”都不知道,我登时就如吃了一闷棍。我想这是个蒙古人,不知为什么我该知道他。想到了半夜才想出来,原来他是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四位先生。
王小波说,知识的多寡是个客观的标准,但把自编的黑话也列入知识的范畴,就难说有多客观了。现在中学生不知道李远哲也是罪名——据我所知,学化学的研究生也未必能学到李先生的理论;他们还有个罪名是“追星族”。鬼迷心窍,连杨振宁、李政道、李四光是谁都不知道。据我所知,这三位先生的学问实在高深,中学生根本不该懂,不知道学问,死记这些名字,有何必要?
看完王小波的文章,我深感惭愧。自己就这点末学浅见,有时对待旁人,还难免会有种“你竟然不知道”的想法。“圈子内奉若神明,圈子外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多正常呀。王小波如此人物,都能参透这一点,想想自己,这是哪来的骄傲呀!
想想现在很多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年轻人“格调低下”,想来,还是看不透这世界的参差多态吧!
【3】
我喜欢王小波的另外一点,在于他行文中的那种自我调侃。同样是表达观点,但他从不站在圣人的角度上,批判现实有多么的不好,而是率先将自己置身于污秽当中。我说这种现象不好,并不是说我自己就做得好了,我与你们一样,都是个俗人,我做出的选择与你们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仍然要讲出它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了,其实我与你们一样,同样处在彷徨之中。
他写,我们知道,当年教会把布鲁诺烧死了。就算我虔信宗教,也不会同意这种行为——我本善良,我对这一点极有把握,所以肯定会去劝那些烧人的人:诸位,人家只不过是主张日心说,烧死他太过分了。别人听了这样的话,必定要拉我同烧,这样我马上会改变劝说的方向,把它对准布鲁诺:得了吧,哥们儿,你这是何苦?去服个软吧。这就是我年轻时做人的态度,这当然算不上理性健全,只能叫做头脑糊涂。
【4】
王小波的笔法,实在是有趣。他说,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小说里的人也总是在笑,从来就不哭,我以为这样比较有趣。而我,倒是越来越喜欢小波这种让人笑的文字。也许就如小波所说,人不能总这样一本正经,偶尔看看别人扯淡,也是一种调剂。
关于小波,想说的实在太多太多,我想,我会一直慢慢读,慢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