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干部包村”的
多重效应
刘童田 王新俊 黄其军
过去,提到山东东营市利津县毛坨村,“班子瘫软散,治安无人管,经济发展慢……”的印象不时在人们脑际闪现;如今,众人面前的毛坨村却是另一番喜人景象,班子团结,房子宽敞,街道整洁,家家有项目,天天见收入。年过七旬的李俊英大娘逢人便讲:“包村干部来了后,俺村那是一天一个样!”
建好支部 推和谐发展火车头
风吹石头跑,满地长荒草。受风沙因素制约,龙居镇小麻湾村人穷地薄,加上村支部打不起“秤盘星”,不少农户吃了上顿没下顿。市计委包村组进村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动员在外办企业的年轻致富带头人李洪明回村担任支部书记。苦干苦熬3个月,李洪明带领乡亲们修沟挖渠,硬是把黄河水引到了田间地头,建起奶牛养殖基地和70多栋养蚕大棚,村里经济发展迅速,农民腰包渐鼓。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乡亲们都说这是破天荒的,这好那好不如共产党好。
小麻湾是东营市1775个村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从2004年起,全市有41个后进支部转化为先进支部,发展党员13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314名。市委副书记、市长某某某介绍说,农村党支部建设是核心,下派干部抓住这一核心,不断在强化支部的领导能力上做文章。
下村干部主动到那些平时意见大,与干部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家中走访座谈,进不愿进的门,见不愿见的人,问民所盼,急民所需,解民所忧。据统计,今年以来共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等影响群众生活问题200多个,帮助群众新上致富项目170多个。
市委书记某某概括说,全市1775个村,自打下派干部进驻后,都有了巨大变化,乱村稳定了,弱村变强了,强村更富了!
真帮真扶 助民快奔致富路
望着碧波荡漾的千亩鱼塘,胜利街道辛镇村青年农民陈宪贵咧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下派干部真心实意帮民致富构建农村和谐一隅。一年多来,下派干部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寻计问策,与群众共谋发展大计;发挥自身优势,传信息、教技术、跑资金、上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整顿农村领导班子,组织村民修路、打井、架桥,夯实发展基础;拓展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
不少包村组还帮助村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新审视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探索产业富民路子。苇业是河口街道余丈村的支柱产业,全村3000亩土地有2000亩芦苇,村里50%的收入来自芦苇生产和苇板加工。市畜牧局包村组积极与华泰集团、桓台纸业联系,扩大芦苇销路。村里已有160多人从事芦苇买卖,不但卖掉了本村的芦苇,还到周围村和垦利等地收购芦苇赚钱。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某某某告诉笔者,下派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民心工程”落到实处。胜坨镇后彩村路面没有硬化,每遇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进出十分不便。市中行包村组多方面筹集资金22万元,把村内三条主街道全部铺成了柏油路,这是全镇最后一个走上柏油路的村庄。路修好那天,群众涌向大街小巷,像过年一样热闹。路,在老百姓心中就是立起来的碑。市统计局驻垦利镇中西村包村组刚进村时,看到村民的饮用水水库长满杂草,水质很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他们到处奔波呼吁,经多方协调,终于让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城里的“甜水”。水,就是流淌在百姓心中的无言颂歌。
洗脑充电 促农民观念转变
在采访中,笔者遇到东营区辛店街道姜家村的村民姜红国,刚刚参加完电脑培训班的他高兴地告诉笔者:“出去谈生意,别人说起电脑来一套一套的,自己干着急。学呗!过去只知种地的脑筋也该洗脑充电了。”
姜红国是前几年村里旧村改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搞室内装修的个体老板,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电脑方面的知识需要也多了起来。今年他在包村干部的指引下,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曾经摸惯了锄头的手如今敲起了键盘。
下派干部从解放思想入手,帮助群众换脑子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本着“穷村穷办,富村富办,不能不办”的原则,下派干部指导各村建起了规范化、多功能的文化大院。上夜校时,他们请来专家、致富能手,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致富经验。上计生课时,他们讲授优生优育知识,引导广大妇女摒弃传统的生育观,树立少生孩子快致富的科学文明婚育观。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时,群众吹拉弹唱,自编自演,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和教育。每到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农民,总不约而同地走进文化大院,参加各种活动。群众都说:“自从建起了文化大院,我们就有了共同的家,几天不去,心里就空得慌!”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东营市下派干部用心血和真情在百姓心中铸起了无字的丰碑。
【见报于《人民日报》2005.07.19,作者重新整理于 2017年8月10日(古历闰六月十九)】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