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
人不能闷起头来自己走,走着走着,你就落下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惰性。比如,以前是5点起床,后来因为起床太早头疼,就5点30起来,再后来,到了冬天,书上说要等太阳出来才能起床,这样才能吸收阳气,对身体好。我就开始6点起床。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推迟起床时间,我也变得越来越懒惰了。
每天日更,渐渐发现,完成日更的时间,跟起床的早晚不成正比。有时候我起床很早,由于大脑还处于混乱阶段,不清醒,就写不出好的东西,坐在书桌前发呆,也要发呆到六点多,才开始下笔。这样也跟六点多才起床完成的时间一样早。那就更加释然了,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又何必再做挣扎?
年少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莎士比亚全集,后来,家里总有小偷,偷我的书,一直也不知道这人是谁,这本书就被偷了。对于汉姆雷特的形象,早就忘记了。但是,就像人们说的,你读过的书,情节也许都忘记了,但是,书中的思想,文化,早就化成骨血,流淌在你的身体里,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谁又能说自己身上的忧郁、善于思辨的气质,没有汉姆雷特的影响?
在莎士比亚之前,有很多关于王子复仇的故事。但是,哈姆雷特这部剧,之所以精彩,在于它从“为何复仇”,转变为“如何复仇”。是的,如果写为何复仇,顶多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但是,汉姆雷特对于复仇的终极思考,却是这个故事的灵魂所在,是它从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汉姆雷特很早就知道仇家是谁,但是他却延宕复仇,学界有很多思考。有人从主观出发,说是因为汉姆雷特性格软弱忧郁,敏于思考却迟于行动;有人从客观上分析,是由于敌方实力过于强大,他在寻找合适的复仇机会。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分析到,汉姆雷特只所以迟迟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他的思考,他意识到,面对这样一个分崩离析的世界,他想要重整乾坤,是不可能的。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就失去了积极行动的动力。这是对可怕真理的洞察,扼杀了行动。在理性基础上,摒弃了现实,走向非理性的状态。
绝处逢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有的人可以一生英勇无比,可是,一遇到失败,就是一蹶不振,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如项羽。一生中从没有打过败仗,垓下之战,虞姬说他,大王意气尽矣。于是,他战败而亡,没有丝毫重整旗鼓的决心。其实,生命的韧性,才是更重要的。面对困难,面对失败,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仍然坚持,能卷土重来,这样的人更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