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暑假开始接触薛兆丰教授的经济学课,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就在昨天晚上,我把这门课程给听完了。听完之后,有一点兴奋,也有一点失落。兴奋在于,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深刻一分,失落在于,我要和陪伴我入眠的声音暂时分别了。
最初只是在《奇葩说》上面听薛教授的发言十分有道理,总是能给我一种新的感受,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看问题,原来可以把问题看得既简单又深刻,于是我就慢慢开始对经济学有了兴趣,最初是找了一本薛教授写的《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在学习编程之余,打开阅读上两节,刚开始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兴趣,知识觉得有些知识比较新奇,坚持了几天,后面就给荒废了,直到后来,我发现这本书还有录音课程、在学长的帮助下,我在百度网盘里面找到了资源,有了录音,感觉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提成了一个等级。我还记得,我在去年寒假彻底被文章里面的实例吸引,一个带给我最大震惊的经济学观点是:我们应该给发国难财的人一张奖状。
看清人的行为是遵循某种规则;轻轻松松在多个选择中选出收益最大化的选择;为什么有些事情总事与愿违,为什么大家总是在抱怨一些事情;让我感受到了经济学带来的快感,薛教授最初做这门学科,也是为了让每一位学者能摆脱对传统的经济学的固有的枯燥认知,感觉经济学和生活的息息相关。 从此,我就爱上了经济学。
全文总共977400字,音频时长54.3小时,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薄的话,可以概括成三个词语,就是理性,悦纳,进取。
理性是建立在成本和选择的基础上。 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成本概念深不可测,一顿早饭不吃的成本是什么?与我而言,不只是五块钱,是我整个上午的学习效率,整个上午的心情,未来的健康;没了效率,没了心情,没了健康,这些以及没了这些的延伸,都是成本。成本所有放弃的事情的代价的加总,是没有明确边界的,是深不可测的。 看清成本之后,就可以做出选择,选择就是歧视(经济学中的歧视,是区别对待,是一个中型的词语),凡是选择(歧视)必有代价,选择建立在成本之上。 看清成本,做出选择,这些帮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
悦纳是在明白一定的经济规律后的一种状态,因为明白了经济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面我们可以预测一些事情的发生,知道其中的合理性,因果关系,我们就以更加坦率的接受一些事情。经济规律是从世界诞生以后,亘古不变的规则,每个处在人类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其影响,没有谁能左右,没有谁能制定,是整个社会工作作用形成。
进取则是一种经济学提倡的状态,是在学习经济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状态,理性和悦纳帮助我变得进取,而进取又反过来帮助变得更加理性和悦纳。
当别人还在犹豫要不要留在一个团队而左右摇摆的时候,套用成本的概念,我很快做出了选择,当一部花了我50元的电影不好看的事情,沉默成本教会我立马止损;当别人在痛批发国难财的人的时候,供需关系让我明白,这些人是在缓解国家压力;当有人在抱怨园区饭菜很贵的时候,我在思考:园区相比学校有哪些优势?环境优势?地理优势?机会优势?去外面吃饭否更贵,去外面吃需要花费多久时间? 当制定一条规则或者记录的时候,我会想管理成本和边际收益是否相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会是怎么样的效果呢?当我在餐厅吃饱喝足,浑身幸福的时候,我会想,市场经济真好,有了唯利是图的商家,我们才能稳定的吃上一日三餐。当一家小公司或者小企业倒闭时,别人在痛批大公司的垄断,我在思考,是否是该公司或者企业是在竞争的洪流中被淘汰而去? 当过节的时候,我在想,我到底是送礼物还是直接送钱? 当下雨天或者高峰期打不到车的时候,我在想要是能够多付了五块钱,我就能提前一个小时到家了? 如果我喜欢的一款耳机卖的过于便宜,我还能买到吗? 我们的世界是通过什么来竞争的?这样竞争又有什么优势呢?
在学习整个经济学的历程中,我发现中能引发我深刻思考的是我在给大家讲述且大家提出质疑的时候,我要怎么才能说服他呢?为什么我用经济学的原理解释不了这种现象呢?为什么经济学的观点在现实中得到不应用呢? 我想,正如薛兆丰教授所说:经济学不擅长改造整个世界,擅长的是改造个人的世界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哪怕这本书读完了,不代表我入了经济学的门,唯有把经济理论套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每件事情上面,细细推敲和思考,才会慢慢体会到经济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