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朱自清先生,是因为两篇文章,一篇是他的《荷塘月色》,一篇就是《背影》。后来知道,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被称为“白话美文典范”。抛开先生的其他文章不说,就这两篇文章而言,我更喜欢《背影》。虽然《荷塘月色》让我感觉清新秀丽,情绪渲染的荷塘美的让我掉泪。但是《背影》却击中了我的内心,几次的落泪,都引起我的共鸣,犹如醍醐灌顶,更如利剑穿心。
《背影》写了朱自清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家道中落,亲人离世。我比他幸运,二十岁时已经参加了工作。那时我的父亲,提前退休,身体非常强壮。五十五岁的父亲,比二十岁的我要厉害很多。虽然我也曾打过篮球,踢过足球,参加过长跑,平时也打打沙袋,举举杠铃。但是军人出身的父亲始终看不上我,这在我两父子盖房子的时候充分体现了出来。首先去选石头,然后把巨大的石头用大锤打成方方正正的地基料石。每天我只能打出四块,而父亲却能打出六块。就这样他还是会表扬我的,而这表扬总会让我无地自容。
拉沙子和白灰也是一样,前几车我似乎比父亲厉害,可随着时间的延长,剩下的活父亲却越来越有劲。到了收工的时候,我的头早就垂了下来,父亲却意犹未尽,边兴致勃勃地干活,边和我说着他未来的计划。一间半的大房子盖了起来,我长了不少力气。我在葡萄架下面看着房顶上忙碌的背影,感觉是那样的高大魁梧。
任何一个父亲,在面对二十岁儿子的时候,都是不放心的。何止是二十岁,我在成家立业的三十岁时,回家看望父亲母亲,每当告别时,父亲的眼里总是流露出怀疑的目光,似乎在说:就这个样子,能把日子过好吗?
父亲的衰老,是从母亲的重病开始的。那天晚上,父亲越过河槽,跑到我家告诉我母亲不行了。他浑身都是水,大概是掉进河槽的浅水冰窟窿里了,还跑丢了一只棉鞋,浑身颤抖着。我第一次感到父亲老了,感觉他是那么的无助和悲伤。好在距离父亲家比较近,我安顿父亲在我家别乱跑,快速跑回家看母亲,试了试呼吸,知道母亲没有离开我们,只是得了重病,后来慢慢医治,又跟我们生活了十一年。那年父亲七十五,我四十岁。
棚户区改造,所有人都搬进了城里的新楼房。我请了十几个兄弟帮忙给父亲搬家,就是为了能多搬些东西过去。父亲这个也舍不得,那件也不愿意留下,本来搬一趟的家,最后硬是多搬了一次,多拉了一车。弄得新楼房家里满满登登的。
父亲的背开始弯了,人也变得更加任性。医生说这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先兆,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他形象地说:“年龄大了,就跟麦子成熟了一样,颜色都是金黄的,再想着变成绿色,那是不可能的。”
在丢失了一次父亲以后,我开始每天跟着他。此时的父亲,在医院检查身体,连医生都佩服,一切器官都正常,有些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强壮。只有小脑萎缩,这个医学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父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每天早晨带着他去生态园锻炼身体,有几个小姑娘羡慕地说:“看看大爷的身体多好啊!都这么大年纪了,比我们走得还快还多。”
“这可不是你大爷,这是老爷爷啊!”说这话的时候,父亲已经八十多了。我跟在他的后面,看着他瘦弱的背影,想着他这辉煌的一生,内心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父亲的暴脾气,早就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收敛了起来。只有在我们劝母亲锻炼身体时,看着母亲那个极不情愿的样子时才会发火,偶尔也会像年轻时骂母亲和我们那样,大发雷霆,也会骂几句脏话。
今天是父亲节,在合住朱自清先生这篇《背影》后,我长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点了一根烟。能在父母跟前尽孝,每天都是节日。否则,加倍的思念会像大山一样向我压下来,让我喘不过气来。唯一让我感到一丝安慰的是,女儿来了信息,说她过去看望了我的父亲她的爷爷,一切都挺好,老人精神着呢!
真不该再读《背影》,弄得我一闭上眼,父亲的背影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父亲的背影,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