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六模块主要学习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未来之路。
作为教师,要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需处理好三个关键点。
第一,改变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以生为本,再抵达学生中心。小学课堂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这些要求,都是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只有我们在课堂真正看到学生,把时间、空间、话语权让给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第二,坚持常态化应用。就是要“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课堂用”就是说在学科课堂上使用,在任何一个年段、在任何一种课型里都应该可以使用。“经常用”就是每节课都在使用,而不是只有公开课才使用。“普遍用”就是构建可复制的学科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我们有的放矢地来“玩转”课堂,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能够向其他老师提供宝贵的经验。
第三,加强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融合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数据,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每一次教学可能都生成出不同的数据结果。这就更需要我们来进行教学反思,想一想今天的技术应用合适吗?教学决策正确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当我们越来越拥有“数据感”时,我们便能越来越好地驾驭课堂,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去制定最合适的教学决策。
而数字时代的每一位教师,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呢?
第一,参加培训。聆听一场高质量的讲座、参加一个高端的培训,其实每一次好的培训都是无数场头脑风暴,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收获满满的“干货”——不仅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会从授课教师的身上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第二,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成为一种趋势,请教师打开教室大门,让同事、专家和教研团队进行观课,并于观课后进行专家评课和共同议课,由他人的眼睛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缺失,能够有效促进个人教学专业的提升。当然,开放教室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生成性的常态课堂,有许多无法预估的“意外”,也许还有“瑕疵”,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是自我精进的机会。
第三,坚持写作。有人说,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平时阅读时记录下那些闪光的句子,期待自己的课堂会变成书中描述的美好模样。平日上课后后记录下课堂的细节,在写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
佩服陈蕾老师,坚持十五年的刻意练习和修炼,坚持写下13万字的反思。向陈老师学习,我们经过三十讲的共读,更新了理念,学习了技术和方法,接下来就是要好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