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四.用全身心倾听。
学习了10种妨碍我们体会别人处境的行为: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
作者告诉我们倾听很难之后,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用非暴力沟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主动去表达理解,向别人反馈,保持关注,让对方充分表达,当你痛苦的无法聆听的时候,也不要非当那种高情商的人,你要学会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1.妨碍我们体会别人处境的行为
倾听别人有多难,咱们就不用多说了。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个特别耐心的人“我非常善于倾听”,很容易给自己下这样的结论,但实际上,能够做到真正去倾听和体会别人,是很难的。
有些人可能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很喜欢打断,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毛病,那么打断明显是不想听了。
你总是打断别人,表达你对别人的理解,实际上本身体现的是你根本就不理解他,你没有体会他的感受,你也不想听他说话。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听完了对方的话,但是因为我的心目当中已经有想法和判断,所以我在听的时候,不够全神贯注体会对方,导致最后听完了,还是我的想法、判断,所以这都不叫做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不容易,为什么?
前一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实际上我帮了他很多忙,但是我居然听到有人跟我讲他在背后说我坏话,而他说我坏话的原因,也非常奇葩,就是你帮一个人帮多了,对方就会觉得她比你弱势,反而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反感。
当我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恰好在跟我哥哥通电话,我就在电话里面跟他说了这件事情,然后他在电话那头就给我建议:你马上拉黑他,以后在江湖上见到,再也不要理他,你本来就应该早点跟她断绝关系,这种人根本就不值得帮忙等等。
我听完他的建议之后的感受,就是本来自己没有那么难受,但听了他的建议之后,反而有点难受,然后我在电话里就跟他讲:我已经长大了,难道我作为一个成熟的大人,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吗,我就是随口跟你说一说,虽然说不在意,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小郁闷的,因为自己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嘛。但是你不用给我建议,这种给我建议的感觉让我很不好受。
然后他就不明白,为什么他给我建议,我会不好受。
实际上,很多行为都会妨碍我们去体会别人的处境:
第一种,给建议。别人在讲自己感受的时候,你上来就说“我觉得你应该如何做”,对方是不是就不用讲下去了。
第二种,比较。对方讲了一件事,你来一句“这不算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好多人都喜欢这样说话,并且把这当成一个很得意的技巧。“你看我比你还惨”,但是对方根本就不是来跟你比惨的。
第三种,说教。“如果你这么做,你就会怎么样?”
第四种,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了。”安慰不是我们应该说的话吗?为什么安慰也会妨碍倾听?当我讲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安慰我,跟我讲“不是你的错”。所以不是我的错,我就不用难过了吗?
这些都会妨碍一个人讲出他的感受。
第五种,回忆。“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然后就把话头接走了。
第六种,否定。否定对方的情绪“你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感觉对方此刻的难过就像个错。
第七种,同情。“你好可怜,你这个人太可怜了!”你这么一说,对方是不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同情和同理心完全不一样,同理心是我跟你是平等的,我能体会你的体会,但同情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第九种,询问。“你这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你一问,对方就说不下去了。
第九种,辩解。“我其实是想早点给你打电话的,但是...”
第十种,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你想的那样。”
你看,这十一种行为,实际上都妨碍你去倾听对方,都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充分被聆听。
但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冲动说出刚刚讲的那十一种话。
作者在一个研讨班里面,问了23位心理医生:如果有求助人跟他们讲“我快崩溃了,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这些心理医生会有怎样的反应?
然后他把这些心理医生的书面回答收集之后,就提议说:我会大声读出这些书面内容,假定你就是那位求助的人,如果你认为某一个回答表达了对你的理解,那么就请你举起手。
结果这23个回答当中,只有三个回答,有人举手了。
你看,心理医生的职业素养就是一定要去倾听病患的表述,但即便这样,他们的一些回答,也阻碍了他们跟病患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让病患感觉到自己已经被他们理解了。
2.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连心理医生都做不到,可见倾听是多么的难。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做到全身心地去倾听?
作者送了我们这样一句话: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第一,观察;第二,感受;第三,需要;第四,请求”,也就是说,用这四要素来倾听别人。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觉得太好了,大家比照一下这个例子,去想想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对话。
有一位女士跟她先生的交流,出现了一些问题,她先生跟她说:我跟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来都不好好听。
这位女士就说:你在生我的气吗?
这是我们生活当中常有的对话。
然后接下来丈夫会说:我没有生你的气,我哪敢生你的气。
他们俩的对话,是不是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时候马歇尔就建议太太:你不要这么说,你这么说的话,就意味着他生气是因为你的缘故,我建议你改成这样的说法“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吗”,这有助于你去了解对方此刻的状态,而不是说只是责备自己。
然后这位女士就跟马歇尔说:我应该说什么,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什么?
马歇尔就说:从你先生的话里面去找答案,你先生说“和你说话有什么用,你从来都不好好听”,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没有得到的东西是什么。
然后太太说:是不是应该跟我先生说“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吗”。
马歇尔就说:你现在关心的是他的想法,而非他的需要。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不是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就会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看到这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字里行间暴露了这么多的信息,大家再仔细听一下这句话“你感到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我不理解你”。
你看,实际上她关心的是需要吗?不是,她关心的是丈夫的想法,“你觉得我不理解你”这样说不好,应该改成“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得到理解吗?”
发现了没有,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不同的。
然后马歇尔就说:你这么说就对了,这跟之前的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前面的表达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方的想法上,而后面的表达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方现在需要什么上。
实际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走心。
你知道,有些人真的就是这样,他没有意识到,当他说“你在生我的气吗”这种时候,并不是在关心对方,他实际上谈论的焦点还是自己,他在做自我责备,或者在关心自己做错了什么,完全不是关心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所以这非暴力的四要素“倾听”厉害不厉害?我觉得很厉害。
3.给别人反馈
我们在倾听过程当中,还有哪些技巧?
作者说:你可以主动表达你的理解,给别人反馈。
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如果已经准确地领会了对方的意思,那么你的反馈,就会帮助对方意识到这一点。
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那么对方也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非暴力沟通建议大家,使用疑问句来给予别人反馈,这样的话,就可以方便让别人对你的理解作出必要补充。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他人的观察上。
“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个事吗?”你看,确认一下对方观察的事实。
第二个方面,可以把问题集中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上。
“你很灰心,所以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第三个方面,集中在他人的请求上。
“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订酒店?”这种反馈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理解对了就OK,你理解不对,对方就会纠正你。
但注意,问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时候,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好的问题?
你说的是什么事?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受?你希望我怎么做?
发现没有,第二组问题其实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别人,就能问出来。
如果你在跟对方对话的时候,对方都这么概括地问你的话,很有可能他实际上没有在认真听你说话,或者他没有用心去体会你,因为这些问题好像看上去很直接。
另外,即便对方用心体会了你,他们的这些问题也不太好。
这些问题好像看上去比较直接,但你问出去之后,实际上并不容易获得答案。
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好像是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有距离感。
如果你真的很想这么问,因为你确实也没有听清楚之前人家说了什么,你应该怎么问,你可以在提问之前,先说说咱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再鼓励对方去主动表达。
比如我想问别人“你说的是什么事”,我可以这样讲:我有点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诉我好吗?
有没有发现,跟刚刚“你说的是什么事”有区别,先说的是自己的感受,就没有距离感。
4.保持关注,让对方充分表达
那么在倾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第二点,叫做保持关注,让对方充分表达。
你知道有些人学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就特别着急用,别人刚开始说话,他立马就询问对方的请求,这样不好。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对方的请求之前,要让对方充分表达,如果你过早提及别人的请求,就没有办法传达我们的关心,有时候还会被看作是应付。
大家想,生活当中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你爸跟你说个什么事:我现在老了,也不会上网了。
然后你来一句:你是希望我给你定机票吗?
你爸还说不说了?所以一个人可能在话语刚开始的时候,他表达的感受不是真正的感受,或者这个感受往往比较肤浅、冰山一角,更多强烈的感受,他可能会放在后面,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这时候你一插话,说他的请求是什么,你们就对话不下去。
这是我们在倾听时候要注意的第二点,叫做保持关注,让对方充分的表达。
5.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点,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建议。
如果你痛苦的没有办法聆听的时候,你要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作者真的内心充满了爱,因为很多书都教你倾听,但忘了你也是一个人,有时候真的不想听别人说话,很烦躁,你没有办法像一个机器一样完美的执行那些高情商法则。
作者说,当你感觉到痛苦的无法聆听时,你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大声提出请求。
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一天很累,特别累,回到家看到两个孩子在打架,然后爸爸、妈妈就要求自己“一定要注意倾听”,他们只会更累、更暴躁。
他们的生活幸福感难道不重要吗?所以可以怎样?
作者在书里面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他说我就大声提出我的请求,说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问你们事情,我需要安静。
他的两个孩子就停下来了,然后跟他说:爸爸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
有时候你真的直接表达你的痛苦,即便对方也处于痛苦当中,他也能够意识到你的需要,然后你们之间反而可以更缓和的对话。
所以,这是一种方法,叫做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
第二个方法,叫做换一个环境,先平静下来。
这些方法是作者提供给我们的,当我们痛苦的无法聆听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关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