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非暴力沟通》上(一周一本@乐读创业社)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

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培育对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和谐互助。在使用爱的语言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它的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1 非暴力沟通的概念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 ——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非暴力沟通没有任何新扩张,它所吸纳的内容,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同时,它还促使我们仔细的观察,发现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件,并提出明确的请求。它的方式虽然简明,但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

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和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我的评论】非暴力沟通,其实是用更好的倾听来听到对方的需求,或者是欣赏式探询来鼓励赞扬对方。是一种全新人际关键建立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使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在世界各地,非暴力沟通被用来协调各大个层面的争论和冲突。

1 观察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时,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他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各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过场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的评论】观察可以获得更多语言信息之外的信息。

2 感受


表达感觉(即我的感受如何),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等方面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很好”“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实际的状况。例如,如果我们说“我感觉良好”,“良好”这个词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轻松、欣慰或别的。  

以下是两个例句:

A.“我觉得我被误解了。”

“被误解”一词反映了我认为别人不理解我。此时,我可能会很着急。

B.“我觉得我被忽略了。”

“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很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为了更好地沟通情感,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

1)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 ,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2)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妒忌,遗憾,不舒服……

比如:一位母亲可能对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接着,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猎。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未没见过象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有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A.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扰、被拒绝、不受重视、被束缚、无人理睬、得不到支持、无人赏识、被利用、被贬低。

【我的评论】应该精确表达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主观判断,影响自己或其他人的情绪。

3 需要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然后说出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这一要素明确告诉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现任。

根据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以下是一些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目标和方向。

2)庆祝: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亲人的去世或梦想的破灭等(表达悲伤)

3)言行不一:真诚、创造 、意义、自我肯定。

4)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病毒、细菌、昆虫及肉食动物的伤害,休息、住所、触摸、水。

5)玩耍:乐趣、欢笑。

6)情意相通:美、和谐、激励、秩序、平静。

7)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会、体贴、成长,安全感、倾听,诚实(诚实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性),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的评论】以双方的需要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双赢沟通。需要的描述越具体越好。

4 请求帮助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

提出具体的请求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到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请求他人采取具体的行动将提示我们的动机。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妨碍与人交流。

许多人发现,他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我的评论】自己必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帮助。

明确谈话的目的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比如说,在房间里看电视的孩子叫道:“妈妈,我口渴了。”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她是希望妈妈给她拿饮料。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例如,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如果我们只是表达我们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我的评论】目的性很关键,也是高效沟通的必要方式。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实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在另一些时候,听到“是的,我明白你的意思”这样的回答,我们并不放心。为了确保对方确实明白我们的意思,我们希望他充分表达他的理解。这样,一旦他的理解与我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们就有机会作适当的补充。

例如,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噜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老师站在那里,不清楚学生是否的意思。于是,她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老师发现托尼并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准备作出解释。这时,她很注意她的方式。

像“你没有听明白”“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听错了”这样的表达,很可能会让托尼觉得老师在批评他。因为托尼很坦率地作出了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第一次请求他人给我们这样的反馈时,我们也许会有点不自然。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很少提出这种请求。在强调这样做的重要性时,我常听到人们表达保留意见。他们担心,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我是聋子?”或者“不要在我这里卖弄你的沟通技巧”。为了避免这种反应,我们可以先解释我们的目的——我们是为了了解我们是否已经把意思说清楚了。然而,如果对方说“我已经明白了,我没有那么蠢!”那么,我们可以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并表达对他的感谢及我们的需要。

【我的评论】确实,很多人不习惯做反馈,甚至反感别人这么做。需要合理解释。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为此,我们也许会问:“听你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为什么呢?”

b)对方正在想什么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些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要的回应。例如,我们可以和对方说:“我想请你谈谈我的建议是否有可行性。如果不太可行,那根据你的判断,哪些因素会妨碍建议的实施呢?”如果我们只是问“对这个建议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对方谈的内容也许并不是我们关心的。

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可能想知道,对方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这时,我们也许会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将会议时间延迟一周?”

在了解对方的反应时,我们要能意识到我们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明确的请求。

【我的评论】需要尽快了解对方的想法,是否可以接受我们的请求。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有一些关心种族歧视问题的团体曾邀请我去协助他们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的会议常常既沉闷又没有成效。而为了参加这些会议,参加者不仅要托人照顾孩子,而且还要将有限的资金用来支付交通费用。于是,许多人退出了这个团体。他们认为参加这些团体的会议毫无意义。此外,实现这些团体所寻求的机构变革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使会议变得富有成效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我的评论】在讨论中明确目的和提出反馈需求非常关键,是个高效率的沟通方式基础。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杰克和他的朋友珍妮说:“我很孤单,希望今晚你能陪我聊聊。”这是请求还是命令呢?现在还不好说。我们需要根据珍妮没有同意时杰克的反应来作出判断。假定她回答说:“杰克,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如果杰克接着说:“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实际上就是命令。因为他没有重视珍妮的休息的需要,而开始指责她。

【我的评论】不能因为别人不听从就惩罚,这种强制性不好。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们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显然,这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我常听人这样谈论亲密关系:“我真的害怕与人亲近。每次看到伴侣处于痛苦之中,我就极为沮丧,感到窒息,甚至 认为自己是个囚犯。于是,我就想尽快摆脱这段关系。”许多人认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 人的需要。刚谈恋爱时,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那时,彼此的相处是那么 地惬意、融洽和美好。然而,随着关系变得“严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开心。于是,爱情开始沉重起来。

一旦面临这样的情形,我就会承认:“在恋爱中,我无法忍受丧失独立性。如果恋人过得很糟糕,我就会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我可能会由于不堪重负而提出分手。”然而,如果意识不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可能就会指责恋人:“你太依赖我了,我能力有限,我们分手吧!”此时,如果我的朋友能够倾听我的痛苦,她也许会说:“你认为你必须照顾好我。这让你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是吗?”如果她反过来指责我:“我的要求过分吗?”那么, 我们的关系很可能就会陷入僵局,甚至 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闪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不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有一次,一位女士在研讨班的休息时间兴奋地说,她很高兴认识到自己也曾是“情感的奴隶”。研讨班重新开始后,我建议大家做一个活动。这位女士坚决地说:“我想做点别的。”我意识到,她在捍卫她选择的自由——即使她的选择会与其他人的需要相冲突。

于是,我就问她:“你想做点别的,即使那会与我的需要相冲突?”她想了想,然后结结巴巴地说:“是……嗯……不是。”她的困惑反映了表达自己的需要只是个人成长的一个阶段。

这里,我想讲讲我女儿玛拉的经历。她以前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对别人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她习惯于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注意到这个情况后,我想鼓励她大胆地说出心理话。当我告诉她我的看法,她哭了。她很无奈地说:“但是,爸爸,我不想让任何人失望!”我回答说,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不久以后,我就发现玛拉有了变化。有一次,她学校的校长打电话给我。他告诉我 ,他在学校和玛拉说“校内不能穿牛仔裤”,玛拉没好气地回答 “见鬼去吧,你”。我很高兴,玛拉终于能够说出心里话。当然,她还要学着尊重他人的需要——我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我的评论】做事情处于自己的真实情感,喜爱,而不是恐惧或内疚惭愧。

是什么蒙蔽了爱?

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

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诚实、自由以及和平的价值。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比较也会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已的爱意。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我们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我们也就试图回避责任。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因为他跑到街上去。

上级的命令。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叫我这样做。

同伴的压力。为什么要抽烟?——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

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为什么我要将你停职?——因为你违规了,根据学校规定,我必须这么做。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角色。为什么我必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还是一个父亲。

无法控制的冲动。为什么吃巧克力?——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例如:有一次,我为一个学区的老师提供咨询服务。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此前,我们刚刚练习如何以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建议这位老师用以下的方式来表达:“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她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回答说:“这正是我建议你这样表达的原因。”

强人所难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许多人相信,作为父母、师长或经理,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也曾以为,作为父亲,我的职责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发现,我可以提出各种要求,但无法强迫孩子们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并无济于事。

异化的沟通方式还与一个想法有关:有些行为值得奖励,而另一些行为必须受罚。这种想法通过“应当”这个词得到了体现,例如“他应当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惩罚。”这种想法认为有些人是“坏人”,应该通过惩罚让他们感到后悔并重新做人。然而,我相信,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为了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已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我的评论】随意对别人进行评判可能是对自己也非常有害的思维模式。

用全身心倾听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表达自己。本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出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们,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们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我和女儿的一次圣诞提醒我,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我的评论】不要随意诊断人,应该多倾听,体会。

体会他人的感受的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息,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比方说,一位新邻因为急事借走了你家的车。你的家人知道后责骂你:“你把车借给陌生人,真蠢!”此时,你就可以好好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驳也不自责。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d)请求。

【我的评论】不仅是听,还需要观察和感受情感的需要。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此外,这样做还有助于人们体会自己的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三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吗?”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你说的什么事?”

2.“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你希望我怎么做?”

这一组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象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在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听别人谈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时,将会留意其中是否暗含着批评或嘲讽。如果我们的语气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通常不会有好的反应。然而,一旦别人通过我们的语气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而非在下结论,他们一般就不会产生反感。

有时,我们的意图可能会被误解。人们也许说:“不要用沟通技巧来套我的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发现,对方并不信任我们,除非对我们的意图有进一步的了解,他不会喜欢我们表达的方式。然而,就象上文的例子所反映的,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评、攻击、责骂或嘲讽就会消失。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伤害。反之 ,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作家约瑟夫•坎伯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一旦我们把所谓的批评和指责看作是来自他人的礼物——为处于痛苦中的人提供服务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这种幸福。

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这是,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我的评论】自己的动机很容易被别人怀疑。

保持关注

我建议,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我们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倾听将为他们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如果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假定有一位母亲和我们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孩子不论我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听。”这时,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理解:“听起来,你很伤心,你希望找到和孩子沟通的办法。”这样的回答通常会鼓励对方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我们的理解是准确的,这位母亲一般就会开始表达其他感受:“也许这是我的错。我总是冲他大喊大叫。”作为听众,我们继续体会她所表达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反馈:“你希望你能多体贴孩子,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你现在有些内疚,是吗?”如果这位母亲觉得我们能够理解她,她也许会接着此言差矣:“我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我们这时可以继续把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她:“你有些灰心,你想加深与孩子的感情联系,是吗?”就这样,我们一直保持关注,直到她充分表达相关的感受。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实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我的评论】让孩子多表达,注意信号。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然而,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联合国的秘书长汉马斯克德曾经说道:“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另外两种选择。

其中一种选择是大声地提出请求。有一次,我应邀去协调两个帮派之间的矛盾。在冲突中,双方都有人死亡。最严重的一个月,一方死了两个人,另一方死了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们倾听彼此的意见并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我紧张地工作了三天。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筋疲力尽,我和自己说,我再也不想去协调任何冲突。

可是一到家,我就看到我的两个孩子在吵架。我没有力气去了解他们的情况,于是我就大声地提出请求:“我很痛苦!我现在真的不想过问你们的事情!我需要安静!”我年仅九岁的大儿子停了下来,问道:“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直接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中,有时他也能意识到我们的需要。当然,我并不想冲着孩子大声地喊:“你们怎么回事?你们就不会乖一点吗?我在外面忙了一整天,还不够累吗?”我也不想说别的来指责孩子。我大声地提出请求,是为了提醒 他们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

不过,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我的评论】有时候需要等待。

倾听的力量


倾听使身心痊愈

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为得清晰起来。”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因此,我们有时也许会发现运用非暴力沟通是富有挑战性的。然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地沟通。我们 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使谈话生动有趣

有的时候,谈话的气氛很沉闷。我们体会不到说话的人有怎样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对我们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是很累人的。它只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无法帮助我们与他人如何加深联系。这种书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

怎么做才可以扭转这种局面,使谈话生动有趣呢?我的建议是,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等得越久,也就越难做到这一点。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请深圳市他们体会自身的状态。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有的时候,我们说了心里话,很想知道对方的反应,却发现对方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们也许会有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在别人保持沉默时,我们一般会觉得有些别扭,而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我的评论】提醒说话的人留意感受需要一些技巧。

爱自己 


我们已经了解如何使用非暴力沟通来发展友谊,促进家庭和睦,改善工作交流以及推动政治和解。然而,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在于——爱自己。

让生命之花绽放

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把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 ,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而无助于学习。

【我的评论】自我评价应该引导向上。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在一个研讨班中,我请参加者回忆近期他们做后就感到后悔的一件事情。接着,我提醒他们特别注意,他们认为自己做错事后,会和自己说什么。比较典型的话有:“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有毛病?”“你总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真自私!”

他们的自责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错的或不好的,他们就当为此感到痛苦。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陷于自我 憎恨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提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即使我们有时通过严厉的自责“得到了教训”,我也会种变化和学习的驱动力。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

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 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即使我们试图更加友善和体贴,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行为的背后的羞愧或内疚,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欣赏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爱的行为。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我的评论】不要去按命令做事,追随本心。

为什么会自责?

经常责备自己、强迫自己将使自己“更像椅子而不像人”。非暴力沟通认为,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就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我相信,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获益的事情,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的转变1)符合我们的心愿;2)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内疚或羞愧。

【我的评论】避免过于自责。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

我们成长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影响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情境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也许已经太迟了。然而,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例如,如果发现我们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们马上就可以问:“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一旦意识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很可能是多个层面的需要,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不再感到羞愧、内疚和沮丧,而开始体会到别的情感。不论它们是忧愁、失望、恐惧、悲伤、挫折感或别的——其目的都是推动我们去满足需要和追逐梦想。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 ,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我的评论】少自责,多理解自己,反思是为了改进。

自我宽恕

接着,我们试图理解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我们问自己:“我做那件事情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我相信,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不论它是否能够实现目的,也不论我们事后是感到庆幸还是遗憾。

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我们就能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就可以原谅自己。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愿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动后悔的“我”,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只要对自己的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就能建设地满足它们。

【我的评论】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清晰地认识,然后建设性地满足。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及自我宽恕可以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爱。此外,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

当我建议“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时,有些人觉得我很极端,甚至精神不正常。然而,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我的评论】如果我们用恐惧去逼迫孩子去学习,即使有意思的学习内容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作者Sting发起了乐读创业社(http://ledu.omeng.co/),从2015年4月开始进行的“一周读一本书”活动,已经持续112周,欢迎参加,并阅读800多人提交的4000多篇读书笔记,如Sting的书摘笔记汇总。你也可以加Sting的微信号“1025792036”申请加入社群,一起成长。

也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乐读创业社微信公众号看大家的精选书摘书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