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中国所谓的心理学流行书籍之后,我都非常失望,甚至会吐槽一番。但是吐槽归吐槽,读的时候我多少还是挺赞同他们书里那些“为人处世之道”和“个人经验所得”的观点,甚至是“专家学者证明”的结论。
像我这种自虐式的阅读人应该挺多的,不然这些鸡汤书籍凭何成为市场宠儿。
就是在这样类似自虐的心态下,我读完了黄启团的《改变人生的谈话》整本书。
和所有的励志书籍一样,他的这本书无论在热度还是评分上都挺高,我觉得这种励志和经管类书籍热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当下社会环境下大家心理压力都很大。
一方面想“躺平”,一方面潜意识里的竞争心理又刺激自己去“获得”一些东西,这也是我不定期读励志书籍的原因。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励志书籍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有些人的经验或者仅仅一句话都能改变另外一些人的一生,比如“有志者,事竟成”,这种鸡汤文学自古有之。
人究竟是懒惰的,但是人生在世务必离不开竞争,时时需要争取,身心俱疲的时候读读鸡汤文,还是能够自我安慰,并继续在人生路上奋斗。
这本书的第一章讲的是“改变人生,从改变说话习惯开始”。总结下来就是说话不能太直接,也就是别拿不会说话当个性。
书中观念和我们的传统美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美契合,无非是搬运一些类似脑筋急转弯的例子说服我们接受他的观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鸡汤文学非常受大家喜欢的主要原因就是实例的更新了,同样的道理换个故事编写,就显得不那么“迂腐”。
另外这里作者把积极心理学偷换了概念,比如“对事还是对人”、“悲观者还是乐观者”等,更让我坚信,也许大部分人生下来就是有悲观心理的,可能每个人程度不同,加上个人经历,导致每个人的心态差别越来越大。这样看来,积极心理学非常有用,乐观的心态需要练习。
第二章讲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这章里面他也设定了新的概念,不过还是积极心理学里面的东西,这章更像是让大家摆脱“习得性无助”的习惯。
不过,每种励志书里大家都能通过别人突破自己的例子获得鼓舞,这里面有很多别人的故事,那些充满励志的人生,读了之后感觉还是挺受震撼的。
第三章讲的是“换框和破框”。这一章挺有意思的,主要是讲跳出环境思考和看待事情,这里好像也是国外心理学研究结果中的一种,具体是什么我给忘了。总之就是跳出常规来思考,可以说是转移注意力,也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第四章“语言归类法”是我个人认为非常有特色和让我学到新东西的一节。
尤其是他举出来的父母和孩子沟通中的说话方式,我觉得很值得父母们学习,因为,在亲子和亲密关系里,大家都有一种随情绪带动的状态,这一章讲的改变说话方式,引导孩子选择和决定。
日常沟通种,运用引导式沟通方式带动孩子进行思考,既能增进亲子交流还能培养孩子创造能力。
后面几章主要讲了催眠和反催眠话术,这种语言技巧已经被商家或者有目的传播者滥用了,我们不知不觉就被这种催眠方法牵着鼻子走了很久,作者举例的部分甚至让我有种都是正常现象的错觉。
运用某种假设,将不相干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这种催眠方式在广告里很常见,比如“下雨天和巧克力更配”,这种洗脑方式让我们以习为常,有些成了广告商家的必用手段。
我们没有办法避免的同时,免疫能力似乎也增强了,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只是被作者总结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恍然大悟。
这本书在无聊的时候可以翻翻看,作为"马桶文学”或者睡前读物看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