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改变人生,从改变说话习惯开始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之声”,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他很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也藏着人类的未来。
只有懂得好好说话,人生才会走得更高更远。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情商专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言:“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赞美人时,我们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对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进而推断他的一个特质,这样的赞美更让人温暖。批评别人,要反过来,我们要从人到事。
赞美:从事到人,从行为看特质;批评:从人到事,先肯定特质,再矫正行为。掌握了这个语言技巧,黑洞就能变成发光体,让身边的人备感温暖,让他们乐于靠近。
前面我们讲了黑洞跟发光体的两个明显区别,黑洞的语言焦点放在了负面的地方,发光体的语言焦点放在了正面的地方,黑洞只对事不对人,发光体先对人再对事。
第二章语言框架:是什么限制了你的人生
·好的假设能够把人框定在有宝藏的地方,让你找到生命的能量。
·会说话的人能让别人从框架中走出来,而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套上框架。
·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而影响一个人焦点的方法,就是设框。
所谓限制性信念,其实就是一种框架,是某些阻碍你人生获得成功快乐的想法,这些想法限制你的潜能发挥,让你的人生陷入某种困局中。如何识别这些病毒性的信念呢?很简单,所有的信念都会表现成语言。
三种限制性语言:无助、无望、无价值
限制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无助。 无助的人最常见的内心对话是:“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限制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无望。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很少自我设限。世界上的很多事就是这样的,当我们抱着“这根本不可能办到”的想法时,事情就变得难于上青天,这样我们永远都不会成功。相反,当我们换成“这应该可以办到,只是暂时还没找到办法”的说法,我们多去尝试、去努力,很多困难的事很可能试着试着就办成了。
限制性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无价值。 什么叫无价值?就是内在总有这样的对话:“我做得到,但我不值得拥有。”
这个方法叫“SCORE模式”,是我在《大成教练》课程里教授的一个方法,如图2-1所示:
强有力的问题发生器:改变格局和高度的语言模式
(1)位置感知法:位置决定视角,视角影响观点
(2)时间线:从过去学习,从未来拿资源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陷入困境时,他的焦点通常在“过去失去”的事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脱困方法就是通过设框的手法,转换他的时间框架,把他的焦点转移到“未来得到”的事情上,他的困境自然就轻松化解了。 也许你还记得,过去某天你曾遇到过一个不小的困难,当时的你崩溃了,以为天要塌下来了,有些人或许还动过放弃生命的念头。可是,现在回看那一段经历,你是不是觉得不过如此?同样,你今天遇到的困难,在今天这个时间框架来看,确实是个困难。可是如果你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呢?也许同样是不过如此。这就是时间线的威力,也是最好的助人脱困的妙法。
站在现在看未来,叫规划;站在未来看现在,叫境界。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现在的你把它当作问题了。站在未来看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3)位置感知法与时间线的组合:格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有格局的人,他们的框架是如图2-5所示,遍布上面九格的,他不仅考虑自己,还把他人、大众都纳入思考范围;他不仅仅思考现在,过去和未来都在他的思考范围之中。一个人心中能容纳多少人,他就能做多大的事。一个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的人,又怎能不成就大事业呢?
(4)理解层次:提升你人生层次的语言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的困境源于人们往往在制造问题的层面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尝试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
如何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呢?什么是更高的层次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理解层次”。
理解层次是由美国神经语言程序学大学执行长罗伯特·迪尔茨,在英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个研究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工具。
简单来说,就是他发现人类的思考有6个层次,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身份和灵性。
信念
信念就是那些你会赖以行动的想法,是行为的指南针,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比如,你问一个人为什么学习?他的答案可以是“学习能改变命运”、“学习能提升自己水平”和“学习会让人生变得更好”,这些都是信念。要影响一个人,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进入信念层面。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政治家都是在信念层面影响人的人。
所谓“灵性”层面,要回答的是一个“为了谁”的问题,找到一个人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我们看到很多伟大的人,比如说德兰修女,她能够终其一生去做回馈社会的事情,我以前不了解缘由,现在我才渐渐明白,一个人心里面装的人越多,他的胸怀就越大,他的人生也会越广阔,他的能量也越大。
那些大成就者,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还是宗教领袖,全都是在灵性层面有高修为的人,如图2-6所示。
用理解层次的框架一比照,你就会一目了然了。哈里一直活在“行为”层次,领导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领导没说的事,他就不知道主动去做。而约翰呢,他的框架是上面三层,领导让他去看哪里有卖土豆的,他会考虑“领导为什么要我做这件事?”(信念层次)、“如果我是领导,我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身份层次)、“我需要为领导做什么?”(灵性层次)。
比如,有人说“今年经济不好,生意难做”,这个人在什么框架?
对,他在环境框架。如果你是他的领导,或者教练,你可以怎么帮助他?根据爱因斯坦先生那句话的原理,如果在同一层次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帮助他解决问题,只要你设定一个更高的框架,让他在更高层面的框架思考问题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设框:
“你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在经济不好的年份也可以把生意做好?”(能力层次)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对做好生意有帮助吗?如果没有,能否换一种想法呢?”(信念层次)
“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把生意做好?”(身份层次)
“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一个知难而退的人,还是一个勇于挑战的人?”(身份层次)
“为了你的家人,为了你的团队,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你需要怎么做?”(灵性层次)
(5)强有力问题发生器:三维空间组合
我们这节讲了“理解层次”,再加上前面的“位置感知”和“时间线”,一共是三个维度,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里面一共有54个框架,如图2-7所示:
第三章换框和破框:如何跳出囚禁你的牢笼?
1.环境换框:改变场景,改变价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没有意义,行为加上环境范畴才有意义,请看图3-1:
环境发生了变化,意义也会发生变化,这种通过改变环境范畴从而改变意义的方法,叫作环境换框。环境换框可以分为四种:重定环境、重定时间、重定立场、重定因果。
(1)重定环境
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下次遇到那些你无法接受的行为时,记得把行为和环境两者分开,换个环境,你很可能会十分欣赏对方的行为。比如,上面例子中的父亲,你无法接受孩子的吵闹,是因为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你可以对孩子说:“勤奋读书这个行为非常好,不过爸爸需要安静写个方案,你能不能到另一个房间读书?”或者你自己换个环境,问题将不复存在。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陷入痛苦的处境时,通常不愿意面对痛苦,这个时候,往往会从外面找到一个攻击的对象,把责任推给这个对象,这样自己就无须独自面对痛苦了,这种行为就是指责。很多老人冤枉好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心理使然。
正所谓世人重果,菩萨重因。“重果”是一种受害者的模式,而“重因”才是回到主导。重定因果,就能让一个人重新回到一个自我主导的位置。
2.意义换框:如何改变人的感受和行动
(1)重定意义:改写人生
对方说:“你就是一个贼。”我会回答:“yes,我像贼一样偷走了世间的智慧。”
同一个事物,一定有很多种不同的意义。当别人用恶毒的语言咒骂我们时,我们可以把它转换为另外一种意义,这时,对方语言的攻击性就烟消云散了。
(2)重定身份:从自信到自尊,让坏习惯连根拔起
(3)重定身份:提升自我价值
第一句话:“我注意你了。”
人总喜欢被别人注意,因为当一个人被注意的时候,他才有存在感。
第二句话:“你是有价值的。”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别人肯定,当一个人感觉有价值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活得很有意义,孩子尤其如此。
第三句话:“你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你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至少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第四句话:“你是有贡献的。”
很多现代家庭把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什么都不用孩子做,这样的结果是慢慢地把孩子养成了废物。而一些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从小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赞美孩子的贡献,这样成长的孩子,他从小就知道付出,这对形成孩子的价值感非常重要。
第五句话:“你是属于这里的,我们这里需要你。”
经常对孩子说这五句话,一定能够提升他的自尊。而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有自我价值感、有自尊的孩子,我建议你把这五句话打印出来,挂在你家墙上,变成一个家庭装饰品。
3.破框:人在框内,叫囚;人在框外,就是自由
第七章魔术语言:心魔在谈笑间灰飞烟灭
用意思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新词,替换掉原来陈述中的某些关键字眼。比如:
“问题”——“情况”
“困难”——“挑战”
“难”——“不容易”
“不行”——“还没找到方法”
虽然是几个词的改变,可整个语言却从负面内容转变成正面内容,对方听后,整个心情也会不知不觉明朗起来。
意图: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正面动机
一个人之所以会陷入困境,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受限。拓宽思想的限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时间:时间线
第二,空间:位置感知法
第三,思想高度:理解层次
这个在前面“设框”那一章已经详细讲解过。只要你能在这三个维度组成的54个空间里不断变换,那些限制性信念就会烟消云散。
因此,只要你能换个时间框架,原来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换个空间、换个思想的高度也是一样。
改变框架大小,就能够改变你的人生。
第八章实用语言技巧
换成负责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这样说:“看到你这样,妈妈好担心,有点焦虑。我很担心你的未来。”孩子会怎么反应呢?他很可能会反过来安慰母亲:“妈妈,对不起,让你担心了,我会好好学习的。” 俗话说,“牙齿和舌头都有打架的时候”。日常生活里,人与人交往,总是避免不了矛盾和冲突,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学会了把“指责”变成“负责”,冲突一定会减少很多。
一致性沟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接纳对方的感受。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探索双方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懂得一致性沟通的太太,面对丈夫应酬到很晚回家时,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步,接纳、同理丈夫的感受:
“老公,回来了,你经常要应酬到这么晚才回家,看来经营公司真不容易啊,真辛苦你了。”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是,老公你知道吗?你经常这么晚回来,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孤单,而且很害怕,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第三步,探索解决方案:
“当年创业的目的是希望生活能变得更好,可是,现在钱是赚到了,可你却比以前更辛苦,我也过得越来越不开心了。隔壁老王的企业比咱们的还大,可是我看他经常在家陪太太和孩子,他是怎么做到的,你是不是找时间去跟他聊聊?”
当我们能真的尊重自己、他人与情景,在沟通中能够接纳对方的感受,同时也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去沟通可能的解决方案时,会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沟通的。正如神经语言程序学其中一条预设前提说的那样: “没有不能沟通的人,你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跟他沟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