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用了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足够好的母亲”来引入这一讲,当然,他说,温尼科特提出这个概念,目的不在于给“好妈妈”定标准,它本质上,其实是在探讨如何养育孩子这个话题。
我结合着文芳解读的几条原则,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1)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家庭经济条件。
不管二胎政策是否开放,有人说要生二胎甚至三胎时,我从来都是无动于衷。这并不表示我不喜欢小孩。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从来就不觉得经济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尤其是母亲花的心力和精力,那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一个小孩只要从母亲的身体里分开,母亲的心就随时在孩子的身上,那种牵挂是一辈子的,也可以说有某种撕扯在里面。我自然是不想再受这些撕扯,虽然这撕扯里会有幸福感的成分更多一些。
2)对于孩子而言,母亲“本人”的存在,比任何育儿知识、育儿技能、育儿方法都更为重要。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句话千真万确。在我身边,见过一些“没妈”的孩子,那是相当缺乏安全感。
其中有一位,母亲在他八岁那年因为生二胎难产去世,跟着外公外婆住。据说他每次回家都在家里找吃的,甚至会偷拿大人的钱。每次他这样的举动都会招来外婆的大骂甚至是打骂。我是可以理解他的这种行为,因为母亲不在,安全感便真的不在,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之一就是饥饿感大增,从心里认为只有放进自己肚里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其他的都不是他的。倘若母亲在的话,他定然不是这样的表现。很可惜,外公外婆给予他的只有排斥,久而久之,他就只能是一个边缘化的孩子。
当然,还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们,母亲不在身边,他的天便没有了,他还能安心地成长吗?
有很多孩子的怪异举动,大都因小时候父母的缺位特别是母亲的缺位造成的。
3)女人天生就有成为足够好的母亲的禀赋和倾向,只要一个女人被自己的母亲相对够好地养育过,她自然就会很好的养育自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指导和教育。
我们也常说:“一位女老师生了小孩之后,她看学生的眼神便会温柔许多。”因为,那目光里更多的流露出的是母爱。女人天生心思细腻,懂得照顾人,体贴人,这是女人的优势。更何况面对自己生下来的骨肉,那更是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
这个相对好的养育,一定是温和的,善良的,包容的养育。不但要养,还要育。
育的过程就是孩子有存在感,孩子有成就感,孩子有认同感。
4)足够好的母亲就可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成长”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独立”,就是要与母亲的分离。
一个“独立”的母亲,给孩子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当然,对于“独立”的含义,在现在某些家庭里,有一些偏颇。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全职太太不在少数。然而,家庭给了全职太太的职位,却没有给全职太太相应的尊重。也因此,那些全职太太们也就不会受到孩子的尊重。
即使如此,母亲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食其力,能出类拔萃,能有所建树,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所以,母亲对孩子的养育都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孩子能自己过好。这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也只有父母是这样。
5)紧张和担忧原本是非常正常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过度紧张和担忧,可能会导致一个非常糟糕的结果,那就是:新手妈妈们开始放弃自己的直觉与体验,否定自己天然具有的、可以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的能力。
对于这个观点,我颇为赞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书籍,大都是特例,人是不同的。你用这个方法养好了阿猫,但你的这个方法并不适合我的阿狗,如果看多了,你就会失去方向,你就会心生焦虑。
我们需要的是自己能有稳定的情绪和方向,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特点,用温和纯良的心态养育我们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多的奢求孩子,不去和人家比孩子,每个人都做自己即可。
最后,回答文芳的问题吧:请你分享一个你父母或你自己面对孩子时的“足够好的”行为或做法。
我对我的儿子,可能在这个“足够好的”范围内吧。也许,表现得最好的是高考失利后,我依然兴致勃勃陪着他填志愿,并一定选择他喜欢的专业,陪他做他喜欢的事情。高考,只不过是现代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已,经历过就行了。每一个阶段结束,意味着下一个阶段开始。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尽力而为,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们真的可以不用在乎。他做好他的那部分,我做好我的这部分,这种“佛系”的做法,能够确保我们都能快乐多一些,心态更平和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