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两节,孩子们辩论一节,听课一节,评课一节,备课一节。晚上又参加了读书会。这一天过得是真的充实啊。
今天最大的感触是,我的宝贝儿子天天越来越优秀了,尤其是在参加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思维还是很敏捷的,尤其是胆量越来越大,且多次说到很有针对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很了不得。
第二个感慨是,我越来越能上好常态课了。尤其是体现在昨天上《采薇》这一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来发挥想象,说一说他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以及今天上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也采用同样的教法,依然看到不错的教学成果。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表达中,我感受到他们的努力,也感受到他们的理解是到位的。
看来在常态化教学中,我一定要像这两天一样,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留给他们充分的表达时间。日积月累,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语言训练表达效果。
第三个收获就是,今天听了薛兴兴老师的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听后,我觉得她这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声音好听,且善于创设情境,让文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发生链接,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有什么感受?但薛老师的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读得不够,讲得不清不透。
薛老师大思路没有问题,从复习游览顺序,到进入本节课空隙的特点教学,再进行写作的指导。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问题不精准设计,导致说话时语言不精炼,一直在提问学生,但提问得不清不楚。以至于给人感觉是,好像学生把问题回答了,但是又感觉回答得不清不透,学生的回答也不精彩。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的时间。而且指导朗读也没有。
我特别认可雷珂老师和刘静老师的点评内容,尤其是指导朗读那一块。如:用一个词来概括空隙的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这个特点?具体从哪个词感受到这样的特点?假如你就是文中的作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紧张)那你能不能读出紧张的语气?
刘静老师提到,为什么用不让第三个人坐上去呢?(因为空隙狭小)为什么用绳子拉,而不用船桨来划呢?
第四个收获,就是晚上共读时的收获。尊重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是我最大的感受。五一去西安串了几天,我和娜子在一起三四天,回来之后,我心里更多的是反思家庭教育,反思我应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教育者?
这几天,我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给自己强化这种观念,要尊重孩子,要鼓励孩子,要为孩子鼓掌,要赞美孩子!
晚上訾艳老师再次谈到了尊重,我的内心里完全赞同。只有被尊重的孩子,他才可能达到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层级,否则,一切皆不太可能。
言有尽而意无穷。读书不停,我的思考将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