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子路侍立在老师旁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先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和皮衣,都和我的朋友共享,用坏了,我也没有遗憾。“
颜渊说:“我希望不要张扬我做了什么好事,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功劳和辛苦。”
子路问老师:请问老师的志向呢?
孔子说:“我的志向啊,希望天下老人都得到安养,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孩子都得到关怀!“
这一段是孔子和学生谈各自的志向,我们都说志有定向,人的一生,唯一靠得住的其实只有自己的志向,除此以外的人也好、事也好,都靠不住,都可能离你而去。
那么孔子、子路和颜回各自都是什么志向呢?
首先看子路的,他是说我自己的东西可以给朋友,而不计较坏没坏,感觉都有送给别人的心态了,好像我的东西也可以是朋友的。这是一种朋友义气的感觉。
但是这个从现代社会来讲就有待商榷了,当然如果我借给别人的东西,如果别人弄坏了,自己心态上还是很豁达不去计较,这种类似“江湖义气”的东西我觉得依然是好的,有时候就是要有点“义气”,才有人情味,才能凝聚人心,让别人在情感上认同你。
但是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讲,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我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而子路的说法就好像说我的就是我朋友的,这种看似牺牲的状态,就是一种和别人没有边界的感觉,和别人已经有点融合的感觉,这是人格不成熟的状态。
要把每个人,甚至于家庭中各自的所有物都搞清楚,产权是清晰,哪怕是小孩的压岁钱,既然给他了,那所有权就是他的,父母也不能无故去侵占,否则等孩子长大了,他也会来无故侵占你的财产,各自的财产归属要明晰,只是说我可以处于义气帮助你,借给你东西,也不计较你把我的东西给弄坏了,但是东西的所有权大家都是清晰的,这应当是社会的共识。
在这一点上,子路的人格发展,在我看来是没有那么成熟的,甚至有一种为了义气而义气的感觉。
接着看孔子最喜欢的颜回,颜回的志向是指向自己的,对自己行为或修养的一种期待,就是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也不去张扬,有了什么功劳也求别人的夸奖。
这一点我感觉颜回的水平确实要比子路是高一点的,孔子的眼光也没有错,因为这种追求是对自己人格的追求,如果达到这种水平,那就是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格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很多人一旦做了好事、有了功劳都希望被别人看见,光看见还不够还要别人的夸奖,着我们说就是一种婴儿心态,都是小时候被父母看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在长大以后就急切地希望自己做的好事被自己投射为“父母”的领导、同事等等“看见”;而夸奖就更加展现一种状态,就是这样的人的人格是没有分化的,即便是在工作场所,和同事、领导的(潜意识)心理距离其实要比现实中近的多,就会期待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评价和看法。
所以在企业管理当中,我们经常强调要设计一些制度、活动,来让员工感受到,领导是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的或者是成果的,这会让他们体会到被“父母”关注到了、看见了、甚至于认可了的状态, 这会极大地激励到员工。而这都是因为大部分人在人格发展上,是非常不成熟、没分化的状态。
而颜回想要自己达到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对自己人格成长的一种追求,在我看来,这即便在现在,也同样是适用的。
最后我们看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其实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志向——“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就是孔子对自己志向的表述,就是定心做学问,一辈子他也就只做了这一件事情。
在这里孔子的表述是对天下秩序的希望,老人得到安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孩子得到关怀,就是以他的思想教化,为天下开太平,创造理想社会。这就是抛开了自己面向一个社会了。其实光从这个表述,老人、朋友、孩子的生存状态,即便放到如今,也是一个我们值得追求的理想。
当然孔子并没有实现这一点,因为光凭自己的思想是很难让社会变一个样子的,需要更多人一起来实现,但孔子在思想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也可以说明一点,我们一生做不了太多事,不管你是谁,我们的志向可以非常高远,但能做的事情并不会很多,也就那么一点点而已,把这一点点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也就够了。
孔子到70岁才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血肉,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可见他一辈子也就在做学问,而且自己也亲身实践,他一辈子也就只做了这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