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
范缜坚持神灭论
王融急功蹈死刑
竟陵王萧子良,是齐武帝的儿子,坐镇西州。
西州北面是建康,西边靠大江,西北是石头城,地势重要。重要地方由重要人物镇守,萧子良的地位也就可以想见了。不过,他不懂军事和政治,只是地道的文人,对南朝的文化学术发展很有贡献。
他对功名地位并不热心,却酷爱文学和艺术。在鸡笼山建筑“西邸”,收集前代的各种文物,开设陈列馆;招揽当时的文人学士,在一起交流学术,饮酒唱和。其中号称“八友”的八位著名人物,像范云、萧琛、任吩、谢脁、沈约等人,都是贡献很大、留名后世的佼佼者。【484.1竟陵王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子良少有清尚,倾意宾客,才俊之士,皆游集其门。开西邸,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陆倕,并以文学,尤见亲待,号曰八友。】
竟陵王爱好佛教经典,请来不少有名的僧人,到西邸讲经说法。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时,他亲自给僧人送饭送水,表达自己的度诚之意。【484.1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尚书殿中郎范缜在听讲时,产生不少疑问,便和高僧们进行辩论,日子久了,他的看法也逐渐成熟,形成有名的“神灭”观念。
范缜反对佛教所说的,人体死后灵魂没死,要重新投胎;今生作好人,来生得善报,一切都要报应的。他认为根本没有什么灵魂,人死后一切都完了,不会转世投胎;佛祖和菩萨也是没有的。
哪知首先反对他的就是竟陵王。他质问范续:“你说没有转世投胎,因果报应,怎么会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呢?难道这不是人的前生行善行恶所注定的吗?”【484.1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
范缜作了一个很精采、很著名的比喻。他说: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排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类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萧子良没法反驳他的回答。是的,树上的花朵随风飘散,有的从窗户飘落在地毯之上,环境优雅,如同富贵人家的子弟;有的落进了粪池之中,脏兮兮的,好比生活困苦的人们。花落何处,是件偶然的事,有什么规律呢?人生境遇如同落花,因果报应又在何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范缜用“刀刃”和“锐利”比喻人体和灵魂:有了刀刃,才知道这把刀是否锐利;没有肉体,灵魂又依附在哪里?
他的这套理论出现之后,社会上的人们深感震惊。
太原人王琰写文章讥消范缜:“范先生,你把范家祖宗的神灵都忘了啊!”【484.1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
范缜也针锋相对:“王先生,你倒是将王家祖宗的神灵记牢了,那为什么不去追随他们的神灵呢?”【484.1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竟陵王叫王融告戒范缜:“凭借你的才能,何愁将来不当中书郎!偏要发表奇谈怪论,太可惜了。”【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
范缜听罢,哈哈大笑:“我若想卖掉真理来博取官爵,早就当上尚书和仆射了,岂止一个中书郎!”【484.1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
王融这时已经当了中书郎,雄心勃勃,跟范缜的处世态度不同。
他是琅邪王氏的后人,门第高贵,才华出众,认为自己三十岁以前会做宰相。他当法曹参军时,在官府值班,每天抄抄写写,公务很琐碎,不耐烦了,就敲桌子,唉声叹气:“为尔寂寂,邓禹笑人!”【493.7中书郎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尝夜直省中,抚案叹曰:“为尔寂寂,邓禹笑人!” 】
这样冷冷清清的坐硬板発,邓禹恐怕要耻笑我呢。邓禹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二十四岁当司徒,统师大军征讨关中。王融当然差得太远了。
他走路也发牢骚。建康南门外的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每天从早到晚、行人川流不息。王融每次经过,总要慢腾腾的。看到达官贵人的车子“呼喊”直闯,行人纷纷让开,好不威风。当然啦,不让不行,车前几匹马开道,躲慢了会踹倒,谁不爱惜性命?好强的王融,吆着自己的牛拉车,觉得无地自容,太寒伧了,止不住擂响车壁板,气呼呼地恨自己:“车前没有八匹马,哪能算得大丈夫!”【493.7行逢朱雀桁开,喧湫不得进,捶车壁叹曰:“车前无八驺,何得称丈夫!”竟陵王子良爱其文学,特亲厚之。】
他不断寻找往上爬的机会。有一年,看到皇帝想北伐魏国,便不断上书怂恿。魏军刚到洛阳,他就当了竟陵王的将军,积极操练军队,到江西招募蛮兵,显得特别卖劲,只想打仗立功。可惜北魏皇帝建都洛阳以后就不来了,王融落得一场空欢喜。【493.7融见上有北伐之志,数上书奖劝,因大习骑射。及魏将入寇,子良于东府〔萧子良〕募兵,版融宁朔将军,使典其事。融倾意招纳,得江西伧楚数百人,并有干用。】
齐武帝病重,竟陵王萧子良和皇太孙萧昭业在病床前侍候。王融一心想要竟陵王继位,自己不就巴结上了吗?他甚至偷偷地把遗诏也写好了。【493.7上疾亟,暂绝;太孙未入,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王融欲矫诏立子良,诏草已立。】
萧衍早已看出王融的弱点,对范云说:“王融不是政治人才,等着失败吧。”【萧衍谓范云曰:“道路籍籍,皆云将有非常之举。王元长〔王融〕非济世才,视其败也。”】
范云说:“忧国忧民的人,我看只有一个王中书!”【云曰:“忧国家者,唯有王中书〔王融〕耳。”】
萧衍直摇头:“忧国忧民,是想当周公召公,还是要当齐桓公的竖刁呢?”范云没有答话。【493.7衍曰:“忧国,欲为周、召,欲为竖刁邪?”云不敢答。】
不久,王融的行动被皇太孙识破,只得自认倒霉,还和太孙结下了冤仇。
齐武帝死后,皇太孙萧昭业继位,才过了十多天,就把王融关进监狱,然后命令孔稚珪出面控告,说他图谋不轨,诽谤朝廷,按法律要判死刑。王融向竟陵王求救,可是这位文质彬彬的书呆子,自身也难保住,愁得头昏脑胀,哪里还敢出头为他说话?
王融被迫在狱中自杀,死时才二十七岁。他的许多朋友早就预料到有这一天。【493.7即位十馀日,即收王融下廷尉,使中丞孔稚珪奏融险躁轻狡,招纳不逞,诽谤朝政。融求援于竟陵王子良,子良忧惧,不敢救。遂于狱赐死,时年二十七。】
东海人徐勉多次拒绝王融的召请,他说:“王君名位很高,可惜太浮躁,和他共事,恐怕穿不旧一套新衣裳。”说他日子不会长久。太学生魏准,才学很高,受王融赏识。他曾鼓动王融拥护竟陵王。朋友们背后谈起:“竟陵王没有政治才能;王中书有心计,却不能决断,失败是必然的。”不久,王融被杀,法庭传讯魏准,他听到消息,竟突然昏倒,再也没有爬起来。【493.7初,融欲与东海徐勉相识,每托人召之。勉谓人曰:“王君名高望促,难可轻弊衣裾〔穿不旧一套衣裳〕。”俄而融及祸。勉由是知名。太学生会稽魏准,以才学为融所赏;融欲立子良,准鼓成其事。太学生虞羲、丘国宾窃相谓曰:“竟陵才弱,王中书无断,败在眼中矣。”及融诛,召准入舍人省诘问,惶惧而死,举体皆青,时人以为胆破。】
王融急功近利,在官爵上争强好胜,落得这般下场;比起范缜坚持真理、在学术上决不后退的品格,相差也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