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心理学通识224-《009 实证:如何判断哪些心理学观念更靠谱?》-2023-11-25,星期六,温故而知新
2022年12月8日,第009/224天学习《009 实证:如何判断哪些心理学观念更靠谱? 》讨论作业:
问:今天课程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知识点是哪个?今天想请你开开脑洞,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学假设。你的假设可以通过实证来证明吗?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讨论。
答:今天印象最深的知识点是:
【我们有这样⼀个共识:经过实证研究验证的观点,⽐没有经过验证的,靠谱的概率要⼤得多。
什么是实证研究?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实证研究背后有⼀个关键的态度,就是克制。克制的意思,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 管的事别管。它想保证的,不是让!⼼理学”讲更多的话,⽽是所有以!⼼理学”之名讲出来的话,都要经得起考验。】
对此,我也提出一个自已的心理学假设:
假设1:按照家庭排列,如果现在我们发生的一些行为及事件,都是因为家族传承的影响,那么是不是命运好的家庭就会一直好下去呢?命运不济的家庭是否坏运气一直会延续下去,糟糕的命运就难以改变呢?
假设2:原生家庭对个人命运、发展,影响是有,但一定是终身伴随难以去除的吗?
(其实,我个人是不太相信上面这些理论的,一直坚信:事在人为,只要想改变,学习+行动+持之以恒,一定是能够改观的。)
…………………………………………………………………………………………
答:【印象最深❣️最有收获】
①当⼀个普通⼈⾯对复杂的⼼理学学科体系,怎么判断哪些更靠谱,哪些要留个⼼眼呢?
可以问⼀句,这个观点,有没有经过实证的验证?
实证,顾名思义,就是任何⼀个观点,都需要证据来检验。这是⼀种在主流⼼理学界⼴受承认的研究标准。有这样⼀个共识:经过实证研究验证的观点,⽐没有经过验证的,靠谱的概率要⼤得多。
②实证研究背后有⼀个关键的态度,就是克制,就是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管的事别管。❣️它想保证的,不是让“⼼理学”讲更多的话,⽽是所有以“⼼理学”之名讲出来的话,都要经得起考验。
❣️虚⽆假设是⼀个专门跟研究者抬杠的声⾳,基本逻辑是:当研究者试图提出⼀个新理论的时候,⽆论听起来多有道理,都只是⼀种假设,也就存在⼀个对⽴的假设说,“不⼀定”“那可能只是你想多了”。怎么才能战胜虚⽆假设?除⾮拿证据怼到它脸上,让它哑⼜⽆⾔ 。
❣️我们拒绝⼀个新的理论,这个后果不严重,最多就还是按以前的⽅式⽣活。但如果要接受你的假设,世界就必须承认⼀个新的、之前不存在的理论,这⼀旦犯了错,后果会很严重 。这就是虚⽆假设的意义。
③实证研究标准流程:具体分成四步:随机分组、控制变量、统计显著和重复验证。
【随机分组】⾸先要确保分组过程是随机的,例:⽆论被试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平,都有均等的概率进⼊吃糖组或不吃糖组,⽽吃糖组的⼼情仍然⽐不吃糖组快乐,虚⽆假设就没法找茬了。
❣️只有彻底的随机,它才⽆话可说。
【控制变量】就是在不同组之间精准地设置差异,避免其他变量⼲扰。
做单盲实验,在⼼理学研究中⾮常普遍。
硬杠: “也许两个组没有那么⼤的差异,只是数据的随机波动⽽已?”
怎么回应呢?只能退后⼀步说:“两个组没有差异,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只是随机波动,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概率太⼩了,可以不⽤当真。”
【统计显著】多⼩的概率呢?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不⾼于5%就没问题。可以⽤统计学的⽅法算出来,越⼩越好,但只要⼩于5%,我们就称为“统计显著”。到此为⽌,就正式突破了虚⽆假设的防守,可以说出:糖分让⼈的⼼情变好,不只是我个⼈的观察或猜想,它很有可能是⼀条规律,适⽤于我们⼤多数⼈。
但:5%的概率也不算特别⼩ ,会不会真的是随机波动带来的误判呢?
【重复验证】这个结论还需要接受重复验证。所以我们在发表⼀个研究的时候,要把实验过程交代得特别细致,潜在的⽤意是:我们接受重复验证的可能性。如果有⼈愿意复制同样的实验条件,观察到类似的结果,这个研究结论的可信程度就会增加⼀分。
事实上,⼼理学领域中的⼤多数经典结论,都经历过不⽌⼀次的重复验证。
④ 实证研究会扼杀创造⼒吗?
“赐我⼀个0.05的显著吧!”只有统计显著,研究才有可能发表,成为⼀个被学术界接受的结论。
如果当年弗洛伊德也需要通过实证检验、统计显著才能发论⽂,也许就不会有精神分析这样的学说出现了。
主流的实证研究,会不会因此扼杀了很多⼼理学家的创造⼒呢?如果没有经过实证,这个结论就⼀定不靠谱吗?
李松蔚博士:我觉得在今天,⼈⼈都可以是⼼理学家,但⼼理学家和⼼理学家之间,不⼀样。
我上⼤学的时候,会在校园⾥遇到⼀些⼈,叫“ 民间科学家”, 他们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科学教育, 向研究界推销⼀些⾃⼰想象出来的物理学或者数学理论。你知道,科学的门槛是很⾼的,⼀个门槛外的⼈只靠灵感的想法,很难有什么价值。
❣️但是⼼理学不是这样,如果有⼀个“ 民间⼼理学家”, 他凭⾃⼰的灵感、经验、 猜想,提出了⼀套观点,这观点很可能是有可取之处的。
我认识⼀个⼈曾经得过抑郁症,他说他的抑郁症没有靠吃药治好,⽽是通过学习哲学,想通了⼀些问题,就好了。他想通过写书,或者在⽹上讲课,帮助那些跟他⼀样的⼈,我是⽀持他这么做的。
❣️但我反对什么呢?如果他说,“我的⽅法适合所有抑郁症患者”,或者“抑郁症就不应该吃药,学哲学才是更有效的”,这绝对不可以。
请注意,这不是在否定他的结论。 他可能是对的,但那只是⼀种“可能”。现阶段 ,他只能说“ 对我个⼈有⽤,对其他⼈也许适⽤,也许不适⽤”, ⽤这样的形式发表出来。其实,这就是过去⼤多数的⼼理学家在做的事,⽽实证研究者的⼯作就是去检验这些说法。
举个例子,⼈本主义⼼理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但它提出的时候,只是⼀种美好的想象,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呢? 直到21世纪以后,才开始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这些猜想,这就是今天流⾏的积极⼼理学。
️所以在我看来,有两种⼼理学家,⼀种是提出假设的,⼀种是验证假设的。你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得,自由地提出假设,但要把它推⽽⼴之,就必须通过实证。
今天,全世界有上千种⼼理疗法,还有很多⼈通过千奇百怪的⽅法解决了自己的⼼理问题 。 但如果让我推荐,我还是会推荐主流的、经过实证检验的⽅法。它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它的效果⾄少可以预期。在很多国家,保险公司只为那些有实证数据的治疗项⽬付费。
❣️常见的理由可能是,每⼀个来访者都是独特的,适用的疗法需要“私⼈订制”。最好只是抱着试⼀试的⼼情,有多⼤概率有效呢?不知道。
⑤【总结】为了提升⼼理学观点的可靠程度,学术界形成了⼀个共识,通过了所有实证检验的理论,⽐没有通过的靠谱得多。⼈⼈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理学假设,但要把它推⽽⼴之,必须通过实证。
…………………………………………………………………………………………
附:《009 实证:如何判断哪些心理学观念更靠谱? 》正文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