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要选择上哪所学校,要选择和谁做朋友,要选择和谁结婚……但是,这世界上却有一样东西,是你无法选择的,那就是谁来做你的父母。父母生了你、养了你,给了你最初的生长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原生家庭”。家庭,在你的成长路上影响着你的每一步,尤其是对你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人听了,可能会打断说:“这不就是宿命论吗?如果我出生在一个不好的家庭里,难道一辈子就要认命,翻不了身吗?”面对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做法。比如遇到一对强势的父母,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想法,一切听父母的安排;而有些人呢,会非常叛逆,偏偏不听父母的话,父母指东他向西;也有些人,或许会指责自己的父母,并想要改变他们;还有一些人,做法更为极端,干脆与父母决裂,老死不相往来。但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效果吗?
现实是,就算你和父母唱反调、一走了之,但是你的身上始终刻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等你结婚后,以后有了自己的新家庭,你会发现,你总是会不经意地重复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听起来很可怕,是不是?难道这个死循环就打不开了吗?不要怕,《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博士,他专注于婚姻问题咨询、家庭心理治疗方面的课题,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曾经出任“北岸咨询中心”的执行主任和培训主任,是现任的“美国婚姻家庭心理治疗协会”临床心理治疗师。罗纳德·理查森博士这本《超越原生家庭》的特点就是极具实用性,一经出版,立刻风靡欧美,成为了全面深入解读原生家庭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将会分成三个重点部分,来给大家讲述这本书。
第一个重点部分,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每个原生家庭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
紧接着第二个重点部分,作者讲到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几个观点,这套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后呢,第三个重点部分,作者讲到了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如何摆脱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从而在新家庭中过得更加幸福,让下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
事不宜迟,接下来,让我们先了解第一个重点部分——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也就是原生家庭里都有哪些“游戏规则”。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作者认为,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出生和生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经历,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童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所塑造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学习到的各种各样的观点,会伴随并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有时候,我们面对复杂的家庭问题时,打个比方,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但是又找不到出路。
了解了什么是原生家庭,以及原生家庭对我们有哪些影响之后,我们再讲一下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原生家庭具体有哪些“游戏规则”呢?
好,我现在给你三秒钟时间,你可以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在原生家庭中,你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和管教你的?其实,在教育管理中,就隐藏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游戏规则”,它的名字是“显规则、潜规则”。
“显规则”很好理解——能明明白白说出来的规则,就是显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出门的时候要给家里人说一声”;“晚上十点前必须回家”;“写完作业后才能看电视”……这些规则都是表露在外的,所以叫做显规则。
还有些规则,是隐而不漏的,相对比较复杂,甚至是没法公开讨论的,这些规则就叫做“潜规则”。比如“男孩子不允许哭,哭就是懦弱的表现”。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男孩子不允许哭,但是在家长的潜意识中,“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就是没出息”。这个潜规则导致的后果就是:男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恐惧、委屈情绪,也不敢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再比如说:在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要求非常苛刻,要求你必须干这个,必须干那个,什么事都要管一管。所以,你成年后,对于人身自由这件事就一直耿耿于怀,你会想:“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会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过多干涉他。”你的这种心理活动,这种夙愿,其实就是家庭潜规则对你的影响。
好,原生家庭的第一个“游戏规则”——显规则和潜规则就讲完了,这应该也是大家都遇到过的事情。下面我们再讲一下第二个“游戏规则”,那就是“亲疏舒适度”。
“亲疏舒适度”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每个家庭中,一方面需要一定的亲密感,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距离感,达到某种平衡,这样才会幸福。换句话讲:“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与支持,但与此同时,也希望能有独立自主的权力。”举个例子:有一对夫妻,老婆希望可以和老公常常黏在一起,家中的大小事务共同决定,步伐必须保持一致。而老公心里是怎么打算的呢?老公想,最好能适当给自己保留一点空间,重大的事情一起商量就行。
我们详细分析一下这个家庭。老婆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没有界限,但老公呢,觉得有一定的界限会比较舒服。老婆在这段关系里属于“追逐者”,就是想把双方都融化在这段亲密关系里,而老公是属于“疏远者”,认为没有界限,没有空间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吞噬,也是一种自我折磨。作者在书中强调:在良好的亲密关系里,夫妻双方有必要根据自己的状况,适当地调整“追逐者”和“疏远者”的角色,从而达到一种舒适平衡的状态。
如果你还是有点不理解,没关系,我们不妨以众所周知的金庸小说为例,从这个角度做一个探讨。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性格木讷,老实本分,但是华筝公主一直很喜欢郭靖。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人的关系,不难发现,其实郭靖并不擅长构建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的初期,他就充当着“疏远者”的角色。而华筝公主从小就芳心暗许郭靖,但是一直不肯向郭靖说明心意,而是痴痴地等待郭靖表白,即是说,华筝公主也在扮演着“疏远者”的角色。这时候问题来了,两个人都是“疏远者”,又怎么能建立起亲密关系呢?又怎么能好好谈恋爱呢?
而黄蓉的性格,大家想必都是知道的,对待爱情向来是坚决直接,在和郭靖的关系中属于“追逐者”的角色。他和郭靖“疏远者”的角色就比较契合,所以双方关系很快就达到了舒适平衡。随着时间的发展,等到郭靖对黄蓉动了心,开始对黄蓉寸步不离了,这时候双方的角色就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什么转变呢?反倒是郭靖成了“追逐者”,而黄蓉成了“疏远者”。
其实,现实中也是一样。如果妻子婚后对丈夫管得太严格,就是在扮演“追逐者”的角色,此时丈夫反而会变成“疏远者”,简单来讲,就是你越管他,他越躲你。这时候,如果妻子愿意转变角色,能够变得独立一些,把精力收回来一些放在自己的身上,不再事事依赖丈夫,丈夫反而会开始倾向于依赖妻子,婚姻关系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如果妻子死缠烂打,丈夫就会感到窒息、疲惫不堪。以上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在强调一件事:亲密关系中,要保持一种舒适平衡的状态。
好,到这里,第一个重点内容就讲完了,我们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原生家庭存在着内部运作机制,也就是有内在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有两个:第一个是“显规则和潜规则”,无论显规则还是潜规则,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第二个是“亲疏舒适度”,一段关系里总有两个角色——“追逐者”和“疏远者”,要保持好的亲密关系,这两个角色最好能达到平衡舒适的状态。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原生家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还不是很深入。没关系,接下来第二个重点内容,作者讲到了“家庭系统理论”的几个观点,这套理论很经典,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那我们进入正题,先简单聊一下什么是“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波文提出的,在19世纪40年代,他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诊所里当精神病医生,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然后呢,在当时的心理治疗界有一条规则,什么规则?就是医生要避免和患者家属见面、聊天。因为在聊天中会得到很多患者的信息,医生有可能就把这些“刻板印象”带进了治疗里。
但是默里·波文很大胆,他没有遵循这一原则,反而是和患者家属聊了很多。在与家属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病人和他们的父母在情绪上有很大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共生现象”。简单点说,就是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咱们连为了一体。后来呢,波文又研究了很多案例,他认为,家庭是一个情绪单位,患者出现了心理问题,跟他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单单只是患者自身的问题。因此,家庭系统理论就诞生了。
到今天为止,“家庭系统理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它有很多观点,最主要的有三个,我们重点来讲一下,分别是:自我分化概念、慢性焦虑概念、三角关系概念。好的,我们慢慢来讲,一点点消化。
首先,我们讲一下什么是“自我分化”。自我分化指的是: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个个的小孩,小孩子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慢慢地长大,逐渐会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大人,不再是小孩子了,这个过程就叫做自我分化。
这时候你一定想问,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有什么表现呢?是这样的:他既能与他人产生良好的情绪互动,又能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简单一点讲,一个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既可以做自己,又能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也能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所在。当别人试图改变自己的时候,会理性客观地对待,而不是做出过激反应。
那反过来,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概括地讲,就是自己的独立性、自我意识都发展比较差,跟原生家庭的情绪卷入很深,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有了问题,自己从来不会去自我反省。他会怎么做呢?可能是一股脑地推给父母,说:“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都是你们的错,我没法做自己。”但是如果父母对他说:“以后你做自己吧,你说的这些我都改,我再也不去影响你了。”那你猜结果怎么着?结果,他还是达不到设定的目标,做不成心中的那个自己,最后还是维持之前的老样子。所以,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越纠缠、越复杂,就越不能独立做自己。这就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特点。
讲完了自我分化的概念,我们再讲一下“慢性焦虑”。慢性焦虑指的是:人们对于想象中的威胁的一种反应。它不同于急性焦虑,急性焦虑是对于真实威胁的一种反应,而慢性焦虑是由于人可能害怕什么而产生的。急性焦虑持续时间较短,大多数人都能适应;而慢性焦虑却没完没了,很多人尽力摆脱,但是仍受折磨。
慢性焦虑产生的原因,是一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受到了干扰。比如说,生活中的某件小事,让家庭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了,家庭关系的平衡受到了威胁,家庭成员就可能会有慢性焦虑。举个例子:一对夫妇本来很和睦,但是妻子怀孕,让这种平衡的关系受到了干扰。妻子也许会想到孩子会给她带来更多的负担,从而产生焦虑,于是她便希望丈夫能在情绪上给予他一定的支持和关怀。但是呢,丈夫却对妻子这种过度依恋的行为很反感,他不断地挑剔、埋怨妻子,这更增加了妻子的焦虑,让妻子更渴望得到丈夫的爱。此外,慢性焦虑还可以感染到其他家庭成员,使得整个家庭或家族都笼罩在焦虑的氛围中。
了解完什么是慢性焦虑,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家庭系统理论的最后一个观点:“三角关系”。三角关系一般是指家庭内部的三角关系,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说家庭里面三个人,其中两人相对比较亲密,另一个被疏远,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家长联手对付一个熊孩子。三角关系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其中的一方,无法和家中强势的另一方对付。比如,上面提到的母亲和熊孩子,母亲感到了无力感和焦虑,所以本能地拉近另一个人的关系,建立同盟,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双方联手,试图控制强势的一方。
长期的三角关系,会严重影响家庭的人际关系。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三角关系中的其中一人保持中立,在与其他两人情感接触的同时,也要有适当的分离。这样的话,就要求这个人要有比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这样才能不被压力和慢性焦虑影响,使当事人认清自己的责任和问题。
到这里,第二个重点内容,也就是:什么是家庭系统理论,以及家庭系统理论的三个观点:自我分化、慢性焦虑、三角关系,就全部讲完了。这套理论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它能够帮我们简化对家庭关系的处理。掌握了这套理论,解决问题时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会融入我们的性格之中。作者说:“为了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我曾花费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们想要改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第一是需要时间,第二是需要一点点地来,按照节奏、按照步骤有序地进行。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聊聊,今天要探讨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如何摆脱原生家庭所遗留的麻烦。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我们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弄清楚你的原生家庭里都有谁。
第二步:联系家庭成员,让他们帮助你对这份家谱进行查漏补缺。
第三步:创建家庭历史记录。所谓家庭历史记录,就是各位亲人的工作、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第四步:把所有的信息整合起来,并且试着找出其中的联系所在。
第五步:通过“一对一”的探亲家访,把之前假设的问题向家人提出,进行验证。
最后一步: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就是要重新进行自我分化。
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家庭系统理论,下面我们将会以一个案例来说明。
萧江想要弄清楚自己的家族对自己的性格形成和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影响,他按照前面的五个步骤去执行,得出下面的分析结果。
在他画出的家谱图中可以看到,萧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相继过世了,而他们的子女现在也都50多岁了,他们及其儿女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萧江有两个叔叔、一个姑姑、一个姑妈。父母都是农民出身,自己则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城镇上长大。
由于家庭原因,父亲读到高中之后便去参军,所以父亲从小就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军人作风。退伍后,父亲开始创业,经常出差谈生意。在他小的时候,几乎都是2个月才见到父亲一次。上了小学后,家族企业稳定了,父亲便不用经常出差,留在家里和他相处的时间也多了起来。由于父亲是军人出身,便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希望萧江可以做到自律,为人要正直不阿。而母亲因为从小家里贫穷,小学毕业后,便跟着外婆在外打工赚钱,嫁给父亲之后,也没有停下来,到处拜托邻里找点零碎的活干,帮助家里补贴点费用。而母亲这些打工的经历也让母亲从小就养成“八面玲珑”的性格,也更让母亲明白钱来之不易,导致母亲在生活上非常的省吃俭用,对钱也是非常没有安全感,每天都在想尽办法帮助家里多赚一点钱。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萧江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能做到高度自律,做事勤快、认真、负责,有当担,在待人处事方面,能做到处处为人着想,这些都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与父亲不同之处在于,父亲脾气有点暴躁,但他性情则相对温和,而和母亲对比,萧江由于从小生活得比较安逸,家庭条件也不错,也就导致他对钱并没有那么渴望,相比赚钱,他更想要享受生活。正因为与母亲生活理念上的不合,导致萧江对待母亲是相对疏远,跟母亲的话语比较少,而父亲从小就对萧江在学习上、生活上都管得“比较严格”,给到萧江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很多建议,所以在萧江心中,他更加敬重父亲,生活上有很多难题也更加愿意与父亲分享。
这次的比较不仅仅让萧江更加了解自己,也更懂了父母的用苦良心。父亲虽然有时脾气暴躁,但他发脾气的大部分原因都是为了他好,希望他能够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萧江应该学会多体谅父亲的用苦良心;母亲在生活上非常的省吃俭用,一方面是由于母亲从小的经历对她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亲想要整个家生活得更好,家里人可以不为钱而发愁,萧江应该理解母亲生活上对待金钱的态度。
在分析比较完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到最后一步,就是要着手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就是要重新进行自我分化。我们上面重点提到过,一个自我分化成功的人,既可以做自己,又能与家人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也能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差异所在。既不为保持亲密关系而放弃自我,也不为追求自我而放弃亲密关系。
那如何才能掌握自我分化这一秘密武器呢?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在家中的角色呢?如何才能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呢?在这一步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自己,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你”或者是“我们”的角度,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点:要有清晰的目标。追求自我,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什么人、什么事对你来说重要,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有了这些目标,你就会了然于胸,然后你可以把这些目标坦诚地告诉家人,表达清楚。具有清晰目标的人,感情是成熟的,不需要别人来满足你的自尊。
第二点:要去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对你的不认同,因为产生分歧很正常,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而两片不同的叶子,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变得相同。人也一样,你有你的自我,他人有他人的自我,面对不同,完全可以求同存异,没有必要同化。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第三点:要保持中立的原则。尽量远离三角关系、同盟军。由于三角关系中充满了焦虑和冲突,陷入慢性焦虑的人,很容易影响到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幸福。这要求我们怎么做呢?就是“去三角化”,保持中立的原则,与其他两人保持平等的情绪接触,又能保持适当的情绪抽离,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家人。
第四点: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家庭的分歧中,“期望对方改变”往往是众多矛盾的根源。所以解决分歧,要学会自我反省,从改变自己着手,自己为自己负责。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而不是强迫他人必须改变。做好你自己,真诚地对待他人,如果对方和你一样珍惜这段关系,他也会调整自己的状态。
好,第三个重点内容,即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如何使用自我分化这一秘密武器,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就讲完了。
聊到这里,《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差不多讲完了,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首先,我们讲了每个原生家庭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比如说:显规则、潜规则,亲疏舒适度。紧接着第二个重点内容,我们讲了家庭系统理论的三个观点:自我分化、慢性焦虑、三角关系,这三个观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最后我们讲了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它总共有六个步骤。完成这六个步骤,我们就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