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又把“原生家庭”推到了风口浪尖。原生家庭不幸,似乎成为我们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根源;我们在成年后遭遇的种种问题,回溯童年,似乎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或明或暗的影子。原生家庭,到底是背锅侠,还是命运看不见的手?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人一生中会拥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我们认为的“原生家庭”;一个是自己进入婚姻后所创建的家庭,被称为“新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是为了区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类型。原生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相处模式,都会成为下一代成长的重要动因,对他们的身心发展留下深刻的烙印。
那么,原生家庭的缺陷是否会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不幸的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如何终结?如果身处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又该如何自救?本文将从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如何避免原生家庭的悲剧等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原生家庭为什么重要?
1. 家庭系统论的提出
首先,我们从理论方面分析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这就不得不提到,“家庭系统论”。
“原生家庭”的概念是随着这个理论的诞生而诞生的。早在20世纪40年代,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是不能与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治疗者与患者之间受到移情干扰。但是,也有不信邪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一些治疗过程中,接触到部分患者家属。Murray Bowen发现,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在研究了数个病例之后,他提出家庭系统理论,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完善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也可以看作一个微小的社会系统,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系统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行为、情绪等都会产生互相作用,对彼此造成影响。
因此,心理疾病患者所表现出的情绪、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心理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
一句话,原生家庭非常重要。为什么?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影响着彼此的情绪、行为;塑造着下一代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原生家庭不仅决定着你的过去,更影响着你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你的未来。
2. 原生家庭影响个性发展
纵观中外,有许多研究和文献已经证明原生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婚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影响。
作为老师,每个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让人头疼的学生。从最初的不解,到后来的了然。儿童或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跟原生家庭关系很大。换句话说,孩子有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因为在原生家庭中,孩子是接受者和学习者。孩子第一个学习对象,就是父母。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父母自己的个人体验和感受,都是孩子学习的内容。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学习到的经验,会内化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法则。
在原生家庭环境不良发展的情况下,孩子无法抗拒父母之间不良的行为、沟通和情感模式,在持续的恶行循环中,孩子很难形成健康的自我分化,同时伴随着长期的的慢性焦虑。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成长,孩子会逐渐习惯甚至依赖不良的模式,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在父母关系不平衡不稳定的原生家庭成长,会不自觉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最终带着伤口成为大人。这样带着伤口成长的孩子,或许会伤害自己,或许会伤害他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大概率家庭成员也会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应对问题方式消极、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会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
不仅是儿童,在孩子成年后,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继续。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大概率都与原生家庭有关。攻击倾向、吸毒、强迫症、抑郁包括自杀行为,都与原生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的教养方式失当、家庭环境不良、父母对家庭与婚姻的完美主义、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等方面,有很大相关性。
原生家庭还会影响新生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经历很容易会影响他成为父母后对待自己孩子的状态。
3.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
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模式,会影响下一代未来的人际关系甚至是亲密关系。讨论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时,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自我分化”。这样能更清楚地说明白“原生家庭”为什么会影响下一代的亲密关系。
自我分化,顾名思义,指个人从早期依赖的环境中逐渐成长、剥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我们经常提到的“独立”有点类似的意思,但是自我分化更包括的内容更多,比如个人如何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跟原生家庭的成员、新生家庭的成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可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情绪、行为的互动,又可以维持自我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分化不良的人呢?他们与家庭的情绪卷入很深,家庭成员的情绪很容易影响个体的情绪。也就是说,家庭处于紧张的氛围,处于这个不良环境中的个体,很难把自我意识从这个混乱的情绪漩涡中剥离出来,于是个人只能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发展,在缺乏外界稳定科学的干预的情况下,自我分化程度越来越低。
自我分化水平为什么会影响亲密关系呢?
因为人在选择伴侣时,会对与自己分化水平相当的人感到熟悉与安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有话聊”、“有相同点”。因此,人们有很大可能,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与自己早期原生家庭中家庭成员相似的关系模式。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你很有可能会被来自于另一个破碎原生家庭的人所吸引,两个人在一起以互相疗伤开始,但却鬼使神差般重复着彼此父母犯过的错,开始彼此伤害。最后,你们都认为自己继承了父母的缺点,无法再接近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会被看作一种“魔咒”。这种宿命般的预言,是否能打破呢?成长哎不良原生家庭,真的只能不断重复过去的悲剧么?
我的答案是,并不会。原生家庭的“悲剧基因”可能会被人随身携带,但是有效干预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对新生家庭产生影响。
原生家庭的悲剧如何避免?
原生家庭不幸,这样的事情,说实话,屡见不鲜。作为医学院教师,我的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个案,不在少数。在给出建议的时候,我也要强调一点,原生家庭不幸,包括但不仅限于单亲家庭。有些家庭结构看似正常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父母的完美主义导致孩子过分敏感等情况,也不容小觑。
那么,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第一, 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实现原生家庭重塑。
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方法。解决表面问题,控制冲突,打破恶性循环。如果家庭是一个系统,也曾经因为失衡而恶性循环过;那么它也有重新归位、回到良性循环的可能。在重塑原生家庭的过程中,需要配合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首先解决最突出、最表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被解决或者被外力干涉,这个家庭系统中的循环必然开始变化。
如何控制变化朝向良性方向发展?这里是第二个建议,重构家庭假设(Reframing Family Assumptions),挖掘家庭内部资源。我们看到很多影视剧涉及到原生家庭,最后都是大团圆的结局。就拿《安家》和《都挺好》来说,遭遇不公平待遇的女儿长大成人后,最终还是选择与家人和解。观众“怒其不争”,总觉得她们需要切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生。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看,观众们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如果女儿们不与原生家庭和解,她们会永远带锁生活,余生一直被原生家庭的伤害所苦;而施加伤害(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一方,却没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更没有机会弥补自己的错误。“重获新生”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太难。
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鼓励双方正面地看待对方行为,帮助她们从彼此间的互动中,寻找改变家庭系统运作的资源,探索并形成家庭的新格局。这是我们当下可以预期的最好结局。
第二,加强和提高个体的自我分化。
这个建议是针对还未拥有新生家庭的成年人。加强和提高自我分化程度,能够缓解原生家庭的影响。依旧强烈建议大家向专业的机构、医院求助。有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负责相关的内容。如果你想自我诊断或者先自己尝试着调整,我的建议(仅仅是建议)如下。
一般在经历重大人生事件时,我们会获得一些对自身情绪波动情况的了解和反思能力。也是在经历了重大事件时,我们才有动力去思考:“我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这是回溯童年时期的一个机会,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从而改善内在的消极程度,减少个人情绪被他人反馈影响和过度激活的情况,也就是减少对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价值感依附。
如果是家庭系统失衡,建议大家尽量避免进入、卷入父母的矛盾纷争。作为子女,尽量做到不主动承担应由父母承担的家庭责任,同时要保持对父母独自处理家庭矛盾的信心,调整自己对父母关系的期待。
总而言之,就是更加关注自身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少将自身情绪卷入家庭。
当然,这只是一些粗略建议,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前往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因为修复过去的创伤,需要个体与个体或者群体建立安全的社会关系。安全的关系是回溯创伤的前提。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在咨询关系中体验到了安全的关系,是大多数人重启生活的首选。
原生家庭的真相:我们都不快乐,没有人100%幸福
人总会受伤,伤痕是成长的必修课。
谈了这么多现象和方法,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现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幸福的人。作为社会一份子,人总会受伤,伤痕是成长的必修课。外人看来再幸福美满的家庭,总有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痛。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认命么?毕竟不在这里受伤,就会在那里受伤。受伤的总是我,我该如何?
虽然我们不自觉会重复原生家庭的错,不自觉握紧拳头,不自觉一遍又一遍回忆痛苦,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改变。“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们生活在过程中,但不会重复结果。
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活在此时此刻,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意识的成年人,我可以积极获取健康的保护自我方式,我可以停下伤害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成年人会依旧持续用儿童的视角获取结论;“谁还不是个宝宝”,这句话的流行可见一斑。无论生理年龄几何,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宝宝”的待遇。但是,作为成年人要终结这种惯性。
你要真正觉察和改变,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去寻找到更健康、更有力量的活动和经历去替代过去不良的习惯和情感经验。
如果你总是被渣男渣女伤害,那就放弃对“渣男式恋爱”的沉迷,真正去了解诚实、可靠、有担当的男性如何生活,与正直善良的人发展感情。如果你不幸成长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停止对脆弱和眼泪的依赖,远离让你感到“熟悉”的情感虐待,勇敢地追求安全、温和的情感体验。不论男女,都要勇敢改变自己,才能在看似重复的过程中,走向完全不同的结果。
与伤痛和谐共处,更难,更勇敢
当然,这一切并不会一帆风顺。在你准备改变的那一刻起,你就要做好准备重新面对那些伤痛。我就拿自己举例吧。
我也曾经迷惘、甚至绝望,在那些时候,我好希望有人能来帮助我。我希望Ta强大、温柔、包容,能够终结我的所有苦痛。我总是重复同样的梦境,有人在梦境的迷雾中,鼓励我、支持我。Ta讲话语气坚定,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遇事不慌不忙,不卑不亢。那段可以称之为“人生考验”的阶段,我就是靠着这样虚无缥缈的梦境撑过去的。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工作,也不懂得向专业的机构求助。
我一直没有看清那个人的脸。现在再回想,那个人,可能就是现在的我自己。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被救赎的可能,那么把这个可能变为现实的人,就是你自己。
希望你能拥有持续热爱的勇气,面对自己的能力。我们无法穿越时空,但是可以转身拥抱过去的自己,告诉她不要害怕,不要哭泣,一切都会过去;你会勇敢,会更加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