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有很多种场景。但是不论在哪种场景里, 有三个能力是共通的: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
第一,始终保持开放性。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我要让我们的关系往前发展,而不是止步于此。所以,我需要对你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展现开放性。
第二,始终保持目标感。这个目标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了扩展人际关系,也可能是为了谈成一桩生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卷入一场沟通,就一定要明确我的目标,避免陷入情绪化。
第三,始终保持建设性。我要为我们的关系、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案,而不是制造破坏性。
开放性:怎样创造共识?
开放性 = 扩大共识 + 消除盲区
乔哈里窗模型,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也是我们都认可的部分。
第二种,你知道、但我不知道的信息,叫做我的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你的盲区。
第四种,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信息,这是我们共同的盲区。
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对称信息,努力消除你我的盲区,让我们的共识区变大。只要你和对方完成了信息对称,不断扩大你们的共识区,消除你们的盲区,你就展现了你的开放性。
几个具体的技巧:
第一个技巧,就是在谈话的过程中,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
把每一个用“你”开头的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一个“我”的问题,或者再进一步,变成“我们”的问题。我们不是对立关系,是共同体关系,不是你的工作没做好,而是我们共同面临这一个大的挑战,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把所有的“你”都转化为“我”或者“我们”。只要你经常用“我们”说话,你就保持了开放性。因为你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那就是换位思考。
第二个技巧,每说一段,就 Cue 一次对方,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不知道你有什么见解?”“我刚刚说的你有什么疑问吗?”这就叫传球,把球传给别人,让对方讲话。
一段话只讲一层意思,每层意思讲完都会问一句:“这是这件事上我的观点,我想听听你的想法。”“我想得不一定对。”“特别想和您交换一下意见。” 我们的会议只有短短 20 分钟,我都被问了好几回。但是,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想听我的想法。
一个万能结尾:“是个思路”。“是个思路”这短短的一句话,意味着我没有关闭谈话,我接受了你, 我没有评价你说得对还是错。不论你说了什么,对我而言,肯定是一个思路。我哪怕不同意你,只要不事关价值观和法律,大部分情况下,这四个字都是保持开放性的一个方式。
另一个类似的万能结尾就三个字:“有启发”不管我受到的是什么启发, 一个正面启发,一个负面启发,一个经验,一个教训,都是有启发。当你这样给出反馈的时候,对方就会觉得你特别地有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