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夏天,女儿参加苏州公益活动,那是一场国际心理协会的沙龙。通过她的这次公益实习,我了解到,心理疗愈的方式,除了常见的谈话、沙盘,还有音乐、绘画、跳舞、写作。。。当时感觉,凡是人类能够表达自己的方式,都有可能是疗愈的一种方式。
哪种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我注意到了写作。当时我也开始在学习系统的心理咨询知识,很多知识,单单在脑中盘旋,觉得自己懂了,好像还不踏实,得看看自己能不能写下来说清楚,别人能不能明白,才是真才学。那连续几十天的日更,给了我无限的想象,其中文字流淌的感觉,就是一种心流体验。
我开始寻找一些作家的写作班。不管什么,得先看看专家的手法。我陆续加入了一些专业写作指导的群,无意中关注到黄鑫老师,看到她的分享,特别觉得亲切。她写的书,我后面会找来看。
小讲座一共2小时。老师的分享、学员的参与,时间竟毫无知觉的流逝了。
老师介绍自己从报社辞职到自己做自由作家,比喻自己从软体动物到有骨骼的棉花糖,非常形象。她给予了作家一个特别的定义:愿意写、有能力写、正在写。如果写过一本就不再写了,就称为前作家。这个观点也蛮新颖,给我一种流动的感觉,的确也是,一个人,不能顶着一个头衔一直到老的。
老师分享,以前写作,那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得有才气才可以写。现在她介绍的观点,也有后现代的味道:人人都可以是作家。每个人的身上,有各种潜能,阻碍我们表达的,是各种内心的障碍。因此,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去除一系列障碍,到达自由书写直至写小说的创作阶段。
这里老师给了一个比喻,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个人写东西,写得也很好,就是无法给自己的文字提炼一个主题。当追本溯源,原来这个人从小在家姐妹成群,就他一个男孩,父亲在家的权威也没有很好的树立,因此无论他小时候怎么表达,得到的可能是姐妹们相反的结论。久而久之,这个人就放弃了决策思维,一般就不愿意思考。写作,在这种时候,就可以发现问题,从而看到背后的真相,再加以疗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员陆续在10分钟内写完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因为目标明确,就比较主动,快快把作业交了给老师点评。老师一语中的,问我为什么只把自己的介绍框在工作范围内?呵呵呵,好问题啊!这样看来,写作是一种投射,它可以折射人生。难怪我也遇到几个好朋友说,不愿意写。这其中的曲折,我隐约能感知。
写作小讲座只是一种引入,后期还需要一系列践行体验,还有进一步的深化学习。自己要做的事,先体验起来。边体验边迭代,我们总是寻找机会不断进步。
学习还有个意外的小收获,我们用的ZOOM软件进行的分享。声音清晰,可以视频,文字传递也可以。这个比微信语音学习更好用,因为可以面对面看到真实的人像,而不是一个微信头像,信号也差。但是更多功能,尚不知,后面可以继续研究一下,如果合适,也许可以改变从前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和内部小伙伴微信开会的时候,用的微信语音,可惜同时只可以接受9个接入口,有10个人就不行了。如果ZOOM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很棒。
也许,写作可以是性格特别内向的人的福音。或者,对于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阅读和写作,也是上帝给予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