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大学时呆了3年的社团师弟,找回去作为校友,分享毕业以来的求职就业感悟,说是给师弟师妹们答疑解惑。
说实话,这样的分享,我不认为有很大的作用。
所有的经验分享,从分享者的角度来说,他仅能给出从他个人经历里看到的最好境界以及通往那个目标所能达到的最好方法。对于听众来说,依葫芦画瓢是不那么容易,也不见的是听众的最好选择。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内心真正追求的快乐满足也都不同,职业这件可能陪伴30年的事情,不是这么容易听听分享照着做就得来。而人生这件80年的事,也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最知道想要怎么过。
假设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本科生,
打比方,本科毕业最常见即:就业、读研、留学
一般的职业规划也是围绕这三方面来去做分享,
大学时期丰富的实习经历,充满亮点的社团/交换经历,不错的绩点,校招斩获7.8个offer,现正就职于某500强企业的学长A来做[就业]路径的分享。托福雅思GRE高分,名校强势专业就读者学长B会被邀请作为[留学]路径的分享嘉宾;学霸保研抑或是大学4年潜心学术跨专业考研成功的大牛C,会被邀请做[读研]的经验分享.......
总结下来的方法大致都差不多,这里先不赘述。
可,这些道理听多了谁都懂,为何依旧找不到好工?
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说说我的感受。
当你在说职业规划的时候,可能你已经跑偏了。
把职业作为一个终点,去规划一条到达它的最有效路径,这本身就不合人性。
我想你需要的不是职业规划,而是人生规划。
一个让你过的好,过得开心的规划。
我们的同龄人(90后/95后)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人,简历一拿出来,相似度8成的一抓一大把。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非常用心地在经营自己的简历的——为了上了好的master,为了好工作(一般会被特指,金融(投行、基金、银行)、咨询、互联网等行业)。
但很多校园里的“精英”们,就业了以后却并不心生愉悦。投行front office的新人一周工作90小时,咨询的新人们一遍遍改ppt,似乎并找不到工作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
可曾想过,做职业规划,设定一个求职的目标(eg.分析师、研究员..),然后你听取建议,一步步做准备(好的绩点、丰富实习、参加各种社团、参加国外交流项目etc.)直到达成这个就业目标。但,然后呢,是你想要的吗?
从22-55岁这30多年,可能你就得在这个就业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让自己更专业,以达该行业的巅峰,成为领域内的领袖。
但这些可能不是你天性真正喜欢的。
相比做职业规划,我更想说,同学们要多多体验,争取机会地去体验,去发现自己。
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设定目标。
分享会可以听的,道理也可以学的,实习也是要做的,书也是要读的,交流也是要去的...
但也有不寻常的,你喜欢做饭,那就去烹饪吧,每周一菜;
你喜欢徒步,那就去结伴远游吧,每学期一次;
你想创业,那可以大胆休学做尝试,大不了失败了回来会更珍惜上学的机会......
这些都是体验
是你亲身去做的,
只有体验,你才能知道哪些是击中你的内心真爱,哪些是你其实不喜欢却一直坚持的“目标”
当你体验够多,你也就更了解自己,更接近内心,会有inner peace
你越来越知道你追求什么了
你找到了让你满足的事儿了
这个时候,你底气足了
明白了
只要是那件事,你就心满意足,不害怕付出,不计较回报
在这些之后,再来做职业规划,对头了
依据让你开心的事情,去做“职业规划”
如果它正好是一份世俗意义上的好工作(eg.你希望设立一家企业并经营壮大它。)有可以足够的收入养活你,那就按正常的路径,该学学,该干嘛干嘛,让自己满足岗位需求,一步步成长为岗位合格的候选人;
如果不巧,那件让你很愉悦的事情,它并不能够养活你(eg.你在安静做手工时最开心)。那这个时候你可能得做出一个职业决定:找一份足够养活你甚至是高收入的工作,确保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再同时预留时间给自己,可以做那件让你开心的事情:可能在周末的时候悠哉地做手工缝纫。
当然,想要找到真正热爱,只有一条途径。
行动
毕竟,人生没有回放,这么酷的个性化长剧,还是自己当编剧比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