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以前的人学习是为自己学,现在的人学习是为别人学。这一句话,当头棒喝,深到了骨髓里,一棍子把90%的人都打死了。我们讲解一下,看看自己,是在90%里面,还是在10%里面。
程颐注解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之学者为己,是为了自己学到东西,自己能用上。今之学者为人,是为了讲给别人听,多一些谈资,显得自己懂得多,有“文化素养”。
刘宝楠《论语正义》注解:“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为自己学,是照着学到的东西去做,去行动,去落实。为别人学,就是能讲些道理,讲给别人听。
写这一段的时候,我正带着公司团队,在日本参观学习丰田生产方式,在一天课后的分享会上,有同学讲了很多感想,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如何认真细致,我们的差距多大,回去要奋起直追等等。辅导老师说,不要讲那么多感想,就讲具体事,你看见哪一件,你准备照着做,回去之后,你准备改变自己的哪一个行为,做哪一件事情。我们来学习,也不是为了追赶上谁,是为了自己进步。而进步是一点一滴的,是具体的行动,所以,要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就说自己准备做什么。否则,感想越多,越是什么都没学到。这就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
又有同学分享,按老师的要求,讲了自己看到的具体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准备落实的行动。辅导老师又说了:“我有点担心啊,你要落实的行动太多。我们看了五家优秀的企业,四位企业家亲自跟我们讲课,我们听到了很多精辟的东西,就都想‘落实’。但是。落实要有目的性,一定要有自己的目的。我们来学丰田生产方式,不是说他好,我们就学他,是我自己用得上,能解决我的具体问题。如果一激动,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过去,立的执行科目太多,而实际每一项的目的不是十分明确,针对性不强,就会执行不下去,半途而废,反而没学到。不如先只做一件,因为你只要把一件事做彻底,也能带来很大的改变。”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王阳明说就是知行合一,你一定是行了多少,你才知道多少。他举一个例子,说孝敬父母你知道吗?都说知道。其实都不知道,因为你自己去孝了,去敬了,每做到一步,父母什么反应,你什么体会,做到多少,你才知道多少。丰田生产方式知道吗?做企业的都说他知道,那个“知道”,只是听说过,不是真知道。只有来看了你才知道,看了之后的知道,也只是亲眼见过,还不是真知道。只有自己照着做了才知道,做到多少,就知道多少。所以很多专门讲丰田生产方式的老师,他对丰田生产方式,也是一点都不知道。他学习研究丰田生产方式,是为了讲课,不是为了改进自己。就像写论语译注,市面上的书不下百种,都不知道,是为了写书而写的,是为别人写的;不是一字一句自己照着去做的体会,不是真知道。
所以呢,我建议,把“我知道”作为一句禁语,轻易不要说。换成“我听说过。”问你:“丰田生产方式知道吗?”“不知道,我听说过。”去看了才知道吗?看了,就更不知道了,看傻眼了。所以,只有回来自己实践了,才知道。做到多少,有了体会,就知道多少。没做到的部分,还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行合一。这就是“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圣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努力学习践行,慢慢的知道得越来越多。小人把听说过就当知道,那就永远不知道了。
王阳明还专门讲了一个词,学习的“胜心”,持胜心的人,学习的时候,不是切己体察,放自己事情上琢磨,落实自己的行动,而是想胜过老师,胜过同学。一下课,马上揪着同学交流:“哎!我觉得今天那个地方老师讲得也不对嘛!”这就是为了“见知于人”,让别人知道我厉害!可是,你辛辛苦苦上了一堂课,没有学到什么,没有马上把学到的东西练习起来,用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是去揪老师的错,不亦乐乎,跟同学高谈阔论,沾沾自喜,那你这课这时间,不是白费了吗?我把这叫做“揪错型学习”,这不是学习。他抢话筒提问,不是为了把自己没弄明白的弄明白,也是为了挑战老师,或“见知于人”。
学习要有敬心,不能有胜心。我来日本学习,有朋友就跟我说,好啊,师夷技之长以制夷。我说这话也有毒啊,也是胜心。还没开始学呢,就想胜过老师,那怎么学得到呢?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进步,不是为了胜过谁,更不是为了要“制”谁。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想胜过谁,想制谁,那又是为别人学了。
搞研究的“专家”也是一样,王阳明说,他们学习不是为了行动,而是为了“徒事讲说”,“前人之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他不老老实实跟前辈学,非要搞点新词新“理论”,搞点“自己的东西”。那学生们呢,也吃这一套,因为他们学习,也不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见知于人。那“传统理论”,他从来就没学会过,也不愿意下那苦功夫,就每天都要去学“新东西”,说点新词儿。如此一轮一轮下来,不断的换词儿,真经就失传了。王阳明说的,就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点真骨血,没了。所以一代一代的先贤大德,不停的要“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解决这种“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人性弱点,不断把被歪曲失传的那一点真骨血,重新发明。
我写这本书,也是这个心愿罢了。
荀子也说过这个问题:“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学了东西,是一条条落实在自己身上,小人学了东西,耳朵进,嘴巴出,说起来滔滔不绝,自己身上一点也没有。
墨子也说过这事。齐王问墨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墨子说:“古之学者,得以善言,以润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君子以德润身,学到东西,就落实在自己身上,得到进步。小人徒事讲说,学到东西,是为了说给别人听,讨人喜欢,让别人觉得自己行。
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王阳明说:“哪个要你记得?你若晓得,不比记得;你若记得,必不晓得!”你读书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的行为,学到一点,自己去做,做了有体会,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你晓得了,不亦乐乎,记不记得原文有什么呢?记得它干啥?
那为什么“你若记得,必不晓得呢?”记得原文难道还有错吗?《朱子近思录》里说过这个问题,说的挺狠的,说读书能大段背诵,是玩物丧志!!!我们有时看人,谈话间能大段背诵名句名篇,这就是“今之学者为人”,就是“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他专门下功夫去背,就是为了表演用的,为了见知于人,他一背诵,你一鼓掌,他就得意忘形了,这就是玩物丧志。学海无涯,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哪里有功夫去背,学到自己身上,陆九渊说得狂放:“六经皆我注脚。”最后名句名篇,都是我的思想的注脚而已,得意忘言,我还去背他吗?
学习,不是每天仓皇去学“新东西”,唯恐自己“落后于时代”,而是每天不断的学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学习自己的日用常行。新知,来源于自己的行动。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中华书局出版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出版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