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幼的人回到家里就应该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应该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诚信,博爱大众,亲近贤德之士,做到这些之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应该多学习经典书籍。
儒家注重孝道,有子曾说过: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多半是受到他的老师孔子的影响。
这一则与上一则中的“敬事而信”同样讲到了做事要谨慎,诚信无欺。但与上一则不同的地方是,上一则应该是孔子对统治者所说的话,而本则应该是孔子对普通百姓说的话——眼睛向下,博爱大众,眼睛向上,亲近贤达,做到这样,即使普通人也可以修身磨练,做有益社会的事情。
最终,孔子他老人家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就是践行。践行并做到孝、弟、谨、信、爱、亲之后,还有余力,就要多去学习文献。为何要先强调“行有余力”,而不是直接鼓励大家多去学习?因为知易行难,即使我们知道了很多道理,我们仍然很难过好这一生。樊登老师在解读《王阳明哲学》中讲到,人人皆具良知,但还是有很多人会做坏事。当我们问任何一个人应不应该耐心的去教育孩子,应不应该孝敬父母,大约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是不慈不孝的例子,在生活中依然比比皆是。仅仅是孝悌这样人人皆知的为人之本,做到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连自己已经了解的基本的道理准则都无法践行,却想要从书本中去寻找为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孔子看来这已经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因此,在“学”之前,孔子强调“行”。
每个人其实都身处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我们与人交往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我们可以和别人交流的,看不见却可以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要注重行;在精神世界中,我们要注重学与思。不论是劝戒我们要践行为人之本,还是鼓励我们学习知识,指导我们的行为,孔子都是在督导我们做一个大人君子,坦坦荡荡地行走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