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接触到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且还挺专业的书。正如这边书的书名,它告诉我们心理治疗是如何改变人的?书中对心理治疗的本质进行了深度剖析。这本书我觉得不光适合心理咨询师去看,也适合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去阅读,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变得更好的潜能”。
改变是痛苦的。改变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正常的、自发的、流畅的现象。
弗朗索瓦·鲁斯唐说:接受改变,就要接受改变的常态化,世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改变就是任由自觉被无情的风云变幻所裹挟。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期待去改变别人,比如父母希望自己能改变孩子,夫妻希望能改变对方,领导希望能改变下属,但是做起来似乎很难。我们自己也无数次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最后也无疾而终。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改变。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对相关方面的认知和感悟。
我想改变,可能是我最近焦虑、抑郁、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失败,我急于从中走出来,但是靠自己、靠家人或者靠身边的朋友都不能帮助我解决这些烦恼,所以我有可能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近几十年来,心理治疗越来越普及。像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治疗,对这个领域可谓是一无所知的人,当我们想寻找帮助时,我们到底该求助于哪种心理治疗呢?哪种方法才算是真正地适合我们自己?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一、了解心理治疗的几种疗法
首先从书中我们得知,心理治疗有几个主要学派,比如: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系统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等。
从以上4个主要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各种心理疗法会使用特定的技术,比如有陈述、催眠、眼动、冥想、放松、心理化、移情和反移情、调谐、解析等。
此外,还有一些疗法会使用媒介,如绘画、心理戏剧、动物、舞蹈等。
尽管花样繁多,但归根结底,所有的疗法都可以归结为属于四大思想学派中的一种,从而使得心理干预能够建立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之上。
这些疗法都已经得到验证,而且都是基于临床观察的理论阐述,并得到了疗效研究的证实。每种疗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每种疗法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也许,关键不在于那种疗法最有效,而是在于心理治疗师如何建立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二、在治疗过程中能让来访者产生希望的因素有哪些?
有几项关于心理治疗效果的研究表明,当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治愈痛苦或至少减轻痛苦的希望时,治疗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有4个有助于让来访者产生希望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官方认证的心理治疗师能给予人信心,即心理治疗师完成了必要的学习并能够证明自己的资质。
第二个因素是,这位得到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会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同样得到认可的,并有研究支持的资料方案,并且治疗会在一个明确的框架和环境中进行,这都会向来访者清楚地表明这是一场严肃的、专业的心理咨询。
第三个因素是,专业人员还必须知道如何向来访者解释自己所建议的治疗方法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
第四个让人产生希望和信心的因素是,在治疗过程中遵循与治疗合理性相一致的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会起到一定的治愈希望。如果来访者在见到心理治疗师之前就相信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自己,那么这种信念能立即为其输注模式。
三、需要来访者与心理治疗师密切合作,而不是单方面的付出
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一起同时追求两个目标。首先,他们从一开始就要目标一致,也就是治疗的目标合实现目标的手段。
在访谈过程中,双方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重点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问题、有害的行为或态度、负面情绪、干扰思想、记忆、梦境等所有来访者有意识地表达出来的内容。
书中提到一个词叫“共情”。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每个人都在寻求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在自己的感受、过去、经历、观念和信念的基础上,我们试图理解对方的意图,试图破译对方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情绪。
博洛涅尼将共情定义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有意识的敏感性”。
共情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必不可少,但心理治疗师的共情水平必须超出普通关系中对共情的预期。
写在最后
试图改变的人,如果能相信人的可塑性,即将是改变的开始。如果我们大众读者想走出糟糕的状态或者想帮助身边的人摆脱临时的困境时,选择了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如果他能对心理治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而当一个人向心理治疗师求助时,在初步谈话中,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对诉求的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的探索,进行特定时长的治疗。心理治疗师也会根据自身专长、兴趣和取向,提出适合来访者的疗法。
这本书的作者莫妮卡·布里永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40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这本书里,她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无论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正在经受痛苦想要寻求帮助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