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看过春秋时期的历史地图,在地图里有两个庞大的国家,分别叫晋国和楚国。但是你知道吗?这两个国家在西周时都可以算作偏远小国了。也许说楚国在西周初期是偏远小国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但是说晋国也是偏远小国是不是就有很多人不认同了呢?那我们就来看看。
【偏远的定义】
首先,偏远的定义是远离文明中心或不为人所知的地区。晋国所在的河东地区曾是夏代故都,不会不为人知,但是远离文明中心却是实打实的。这还要从商代说起。
商人采取的政策是内外服的制度,对于内服和外服,也就是商人内部区域和外部的方国,商人区分的是非常清晰的。这也导致了商人对外的政策具有强烈的敌我观念,也就是说如果方国强大了,就会被商人视为敌人,予以军事镇压。商末的东夷如此,周人也一样,其实在商人眼里,周人也不过是西羌的一支罢了。
拥有这种敌我观的结果就是商人成为了文明的绝对中心,任何企图威胁商人地位的方国都会受到无情打压。从而尽皆沦为所谓的远离文明中心的偏远地区。
【沦落的河东地区】
在晋国所在的河东地区,本就是夏人故地。商灭夏以后,这里就成为商人重点“照顾”的对象。等到了商末周初的时候,这里只剩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型诸侯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蛮夷。
在西周末年,周宣王曾多次征讨河东地区的蛮夷,但是他的行动却很不顺利。在征讨太原之戎时就失败告终,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夏县西南)同样战败。这甚至直接影响了周王室的权威和军队实力,导致其子周幽王最后战败被杀。
等到春秋中后期,河东地区的周围依然活跃着强大的白狄和赤狄。可以说在春秋以前,河东地区一直是蛮夷的乐土,文明的荒原。是晋国一步步把这些蛮夷消灭掉,从而扩张自身的。
【相对的偏远】
偏远这个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晋国所在的河东地区可以被囊括在中原的范畴,怎么讲也不能叫做偏远。但是如果你把目光放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早期,这里无疑是地地道道的偏远地区。
商周时期的文明中心甚至不在中原洛阳,而是更东方的商人领地。等到西周的建立,让镐京成为了第二个文明中心,但是镐京同样是被蛮夷包围着。
至于经济和人口等硬性的指标,可能终西周一朝,镐京也是不能和宋,卫,鲁等商人故地的诸侯国相比的。
下图是根据《后汉书》绘制的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的各郡国人口分布图。最红的地方是宋,卫,齐三国故地。
我们看到一直到商朝灭亡的一千多年后,商人故地的人口密度依然占据绝对优势。这还是在西周,秦,西汉分别在关中建都后的人口分布情况。所以在西周初年,我们可以想象晋国河东地区对比洛阳东部地区的人口劣势。而在农业社会,人口少也就意味着经济文化的落后。
因为这种人口密度上的差异,也才有了周平王毫不留恋的放弃关中,东迁到更加繁华洛阳。而事实上,洛邑在西周初年营建的本来目的,也是为了分割商人过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说周公营建洛邑其实也是把商人文明中心进行了再次的扩展。
那么回过头看晋国,其晋国之于河东就好比孙吴之于江东。都是开发偏远之地,使之成为繁华中心的政权。所以晋国其实是拓荒者。
【西周初年的大国】
至于说晋国是小国,其实这也是有依据的。
西周初年的分封中,真正的大国其实是有数的。无非齐;鲁;燕;卫;宋;蔡;虢;虞等国,其他的诸侯都只能算是小国。
那么凭什么这些诸侯是大国呢?因为这些诸侯都是有任务的。
齐国是周王放在东方的军事强权,帮助周王镇守东方;鲁国是在东方传播宗法礼乐等根本制度的文明孵化器,也是政治中心;燕国镇守北方,防范萁子朝鲜等商人故旧势力;宋国是保留商人的祭祀,所留下的诸侯国;卫国,蔡国等是分割商人土地、人口和经济实力,同时监视宋国的诸侯国;虢国和虞国是把守关中和中原连接点咽喉之地的重要节点。
这些诸侯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除了人口多,土地大,最重要的是有周王的政策倾斜,享有更高的特殊权利,服务于周王室的某种特定目标。而晋国显然不在这一行列。
【晋国的真实地位】
其实要想知道晋国在西周的真实地位,我们拿出几个诸侯国类比一下就知道了。这几个诸侯国是邘国;应国和韩国。
这三个诸侯国大多数人可能只听说过韩国,而这个韩国可不是今天在某半岛上的韩国,也不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这个韩国是西周初年,与晋国一起受封的韩国。
那么这三个诸侯国跟晋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考证可以明确的,武王姬发有5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周成王,而剩下的四个儿子分别被分封在唐,邘,应,韩;这四个地方,而唐国也就是后来的晋国。
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同样是成王的弟弟,唯有唐叔虞被分封在一个大国。而另外三个兄弟却被分封在一个历史上几乎不见其名的小国。
那么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晋,邘,应,韩;这四个国家在西周初年都是同等体量,同等地位,同等爵位,相互平等的小型诸侯国。
【幸存者偏差】
历史有一条铁一般的定律,那就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死去的诸侯国也是一样。邘,应,韩,没有把握住机会扩张成大国,没有机会称霸,甚至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属于自己的印记,他们只是早早就被附近的大国灭掉。所以没有人听他们说话,没有人听他们宣称自己最初与晋国一样,自己是晋国的兄弟之国!
历史上的事实就是,我们只看到了晋国崛起的样子,但是没有看到当初和它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队友们。晋国是一个幸存者,而更多的诸侯国不幸的死掉了。
韩国与晋国同在山西地区,春秋初年被晋国所灭。邘国封地在河南,后被郑国所灭。应国封地同在河南,后被楚国所灭。他们之中只有晋国崛起了。其实我们对于晋国始终是大国的认识,只是陷入到了幸存者偏差之中。
【崛起的契机】
晋国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从他的兄弟之国的圈子中混出头来。这还要归功于它所处的偏远之地,河东地区。
前面也说过,这里是蛮夷的乐园。晋国生存在蛮夷扎堆的环境中,自然会沾染蛮夷的风气。而当你翻开晋国的史料,你也会发现,晋国历代都是和附近蛮夷通婚交流的。所以晋国沾染了尚武的风气,对于礼乐文明也不像东方大国那么看重。
这样的晋国在周厉王时期找到了崛起的机会。当时发生了国人动乱,时任的周公和召公主导了共和执政。但是这是大国们的游戏,晋国显然是没有份的。
但是与此同时,晋国附近的蛮夷就没有人来压制了,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于是晋国尚武的传统发挥了作用,他们把自己武装起来,形成战斗力,来保卫自己。
【宣王中兴】
周厉王死后,周宣王继位。宣王上台后就拉拢召公,打压周公。和大国大贵族们来了一场夺权运动。终于把周王的权利拿回了不少。
这时候,由于缺乏周王室的压制,地方蛮夷反叛作乱者比比皆是。周宣王四处征战,难免无法兼顾,但是他又不愿,也不敢放权给齐鲁这些刚刚还与自己作对的大国,所以他开始扶持小国帮自己作战。
他赐予秦人掌握兵权,攻打西戎。秦人从此崛起,在幽王死后,秦国也是凭借军权才能在关中立足。他还册封郑国,帮助自己稳定关中;册封申国,坐镇南方防范楚国;最后一个就是利用晋国,打击河东及北方的蛮夷。
周宣王多次命令晋国出战蛮夷,比如命令晋献侯攻打山东夙夷,命令晋穆侯攻打条戎和北戎等等。晋国的大国地位就是这样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也是因为晋国地处偏远,四周除了小国就是蛮夷,并没有大国。所以晋国扩张起来毫无节制,形成了几何式的领土扩张。
【总结】
西周初年的晋国其实并不起眼,所在地相对偏远且是一个小国。但是他凭借着周宣王和东方大国间的矛盾,获得周王室的支持。开始在领土周围征讨蛮夷,大肆扩张。等到了春秋初期,晋国已经是少有的军事大国和领土大国。
随后晋国在一代代不懈的扩张努力后,尤其像晋献公一人就在原有基础上把晋国领土扩张了三倍之多。正因为有这样滚雪球式的扩张,才有了后来的晋国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