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这个图告诉我们,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比如某学生想提高数学成绩,不考虑自己的基础状况,直接处于困难区,专攻难题偏题,想要快速见效,结果却事与愿违。或是另一种情形,原本数学有一定基础,结果长时间在舒适区打转,也会耗费时间而停滞不前。比如我总结回顾自己当年高三复读的一年,一直视为强项数学成绩未见提升,原因就在于没有辨别自己学科上的拉伸区和困难区,而是简单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老师的教学计划更多针对的多数基础弱的学生。而复读一年里我的历史成绩始终不能有效提升,原因也主要由于没有遵循匹配原则,未能从打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努力坚持在困难区长期作战见效甚微。
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辅导,也应该花时间去帮助学生探寻他们在学科学习中的拉伸区,是基础知识的理解上,知识框架的梳理上,基础知识的迁移方面,还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对学生除了做一般性的要求外,更要有个性化的指导和要求。动脑而有趣的作业不妨多一些,如自行搜集并探索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链接,小论文的撰写等等。
本书中,一个优秀的高中家长谈到他学霸儿子的学习经验。他说:“就两条,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这第一条经验,细想就会明白,“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就是让孩子保持合适的学习节奏。因为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写作业的时候都会因为缺少限制而漫不经心,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遇到不会的就卡在原地发呆或马上求助,这种状态看起来像一直在学习,实际上是在舒适区内磨洋工。不仅效率低,还特别容易出错。而要求像考试一样,他们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
还有一句忠告。在练习写作方面,不管是日更还是周更,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关键是你有没有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进行练习。如果输出的东西都是在舒适区随便写写的,那写再多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