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的成长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只要在舒适区边缘持续练习,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2、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他们是令人痛苦还是令人享受的。
3、做选择是一件极其消耗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我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做一件对我来说很难的事,决定去做都会花费很长时间,甚至终于开始做了,会感到筋疲力竭。
4、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这个概念就越底层。
5、学会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就愿意行动了。几乎所有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6、从舒适区到拉伸区的策略:提炼目标。目标清晰了之后,极度专注也就自然做到了。(我上高三时候就是目标不清晰,很混沌,很想一下子学好一门课,但这根本不可能,我拆解目标的能力在当时很弱,所以就走的踉跄,节奏不好,也是最后高考没有考好的一个原因)
7、深度学习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8、出版家王云五是这样自学英语的: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读几次之后,把它翻译成中文,一星期之后,再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翻译期间绝不查英语原文,翻译好后再与原文比对,找到自己翻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如此反复练习,王云五积累了扎实的英文功底。
9、现代有太多轻松获取知识的途径,听书、名人线上课等,轻松高效,干货满满,持之以恒,就肯定有成就。但这是一种错觉。(确实是,绝知此事要躬行,那种自嗨感会提振我们等自信,而自信过了就得意忘形,觉得自己都懂了,但激情褪去后,一切如初,虽然记住了一些别人但观点,但终归缺少思考,掌握不住精髓)
10、直面核心困难,努力但进行深度钻研,生产内容。
11、盲目追求阅读但速度和数量,让人产生勤奋但感觉,实际上,这是低水平勤奋,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12、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到进步,这并不容易,当感觉心里能想明白但就是讲不出来,写不动,这就是深度学习但开始。
13、写阅读心得就是一种主动学习,相当于把新的知识与已有但知识体系进行缝接,这才是真正但学习。
14、费曼学习法,就是教别人。讲不清楚的十有八九没有完全理解。
15、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深度缝接新知识,输出成果去教授。
16、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觉得舒服的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
17、一定要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看,终归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
18、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来自于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年龄和经验。(我自己也是受益良多)
19、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练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20、关注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21、关联,是高手们对秘密,也是一种底层能力。深度学习和有效阅读对三个层次:知道信息点,关联信息点,行动和改变。
22、通过大量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对神经元通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
23、知识对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但这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或强烈对需求。
24、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对判断和选择。
25、知识不一定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知识。
26、读书是为了找触动点,而坐着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又与我何干呢?
27、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对,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往外扩展,而扩展对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28、不必为学了记不住而焦虑自责,那是别人的知识体系,不是自己的,记不住说明没有与自己对知识体系接近,暂时放弃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不会损失什么。
29、让新知识与自己已知的内容进行连接,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的很快,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30、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不确定性。
31、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是学习效果变得高效的关键。
32、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的接受强烈的正反馈,愉悦的朝目标狂奔。
33、作品意识、痛苦也是反馈。
34、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35、我自己输出不了好的作品是因为还有障碍,在思路上有一块没有打通,那就是文章内容里的逻辑没有清晰理解内化。这与我自己着急有关系,应该更多关注内容,而不是框架、形式,就和学英语一样,应该做大量内容输入,而不是总停在语法上。
36、科学的学习模式:极度专注+主动休息
37、通过调整目标,把任务难度调整到拉伸区范围内。
38、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立即停下来,主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