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有哪些特点?
阅读有三种属性。基于意思的理解,是阅读的自然属性,如理解生词的意思,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内容;基于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道德属性(或有政治属性),如体会作者的情感,渗透人文道德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教育等;基于表达的理解,是阅读的专业属性。如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表达特点,读写结合性质的仿写等。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利用阅读的三种属性来提高阅读课的效率和质量呢?
一、阅读的自然属性上,要速战速决,绝不要拖泥带水。
当下,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阅读的自然属性上费时太多。现代白话文的意思理解通俗易懂、自然而然,读下的文字,犹如吃下的米饭面条,十有八九,不用吃"健胃消食片",而能自然消化。因此,指向意思的阅读,旁边很少要站个人,絮絮叨叨,哪怕这个人是专家。
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能通过预习读通课文,查工具书理解生词的意思了。因此,在阅读的自然属性上,教师教学处理要很清爽,很干净。如教学《少年闰土》概括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己就能读明白,说清楚,教师就不要再纠缠哪里讲"雪地捕鸟",哪里讲"看瓜刺猹"……总之,指向意思的理解,要尽量简单些,简洁些。意思的阅读一点也不复杂,只要教给学生几个方法就行了:(1)概括的方法,(2)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3)联系生活理解的方法,(4)用关键词、关键句理解的方法,(5)读懂言外之意的方法。这5大内容,三、四年级已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五、六年级已不是新授,而是巩固性运用。
二、阅读的道德属性上,要点到为止,绝不要深挖洞。
阅读的沉重压抑,在于它的道德属性上。许多老师对课文的道德属性的解读、发挥与教学,超越了文章本事所能承受的,也超越了学生自身所能接受的,那些"深度解读"不是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是老师拔高了的"思想""人格"的高度。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学习本组课文的目的是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通过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懂得动物是有灵性,有大爱,懂得感恩的,它们是人们的朋友、伙伴。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不伤害它们,在它们有难时应帮助它们。但教学中,许多老师要抠词扣句,要微言大义,要补充材料,花去很多的课堂时间,结果让学生听得昏昏入睡如坠云里雾里。阅读的道德属性,点到为止就可以了,不要深挖硬灌。人对意义的理解跟心理年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2.联系文中9堂课例,谈一谈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思维与能力?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要培养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这是一条专业的阅读思维。
阅读有两种思维,一种“写了什么”的思维,一种“怎么写”的阅读思维。语文课的专业阅读在于“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叶圣陶先生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深入人心。管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我清楚地看出管老师在指向写作这件事上的一课一得,即一课教一个写作中的思想、知识、方法等。
下面我就针对管老师的几个课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孔子游春》中,他重视字词教学,重视板书,每一个字写得慢而笔笔到位。重视朗读,指导细致入微。在这课中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了“一一对应”,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前后照应。关键是他引导孩子发现这一写作智慧的过程很智慧。
2、《螳螂捕蝉》中对少年一词的理解很有艺术性。顺便积累了很多事情八字成语。训练学生简洁的写作风格。用两个音频故事和原文比较,与学生以评价的方式来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原文的悬念和简洁。
3、《滴水穿石的启示》这节课,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才能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篇小小说“特写”上非常突出,教学中抓住了“一瓢水洗澡”这一点训练,不仅得了一个写作技巧,也让这篇文章因这一技巧而长久地存与读者的记忆中。
有人说,三流老师教知识,二流老师教方法,一流老师教思想,这个总结有些极端,概括的说,卓越的老师注定是思想、方法、知识整合着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