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子吃法种种
有人怀疑说:陕西小吃搅团和凉皮,不过是玉米面和大米衍生的不同吃法,与饥荒无关。究竟是不是呢?
但可以说:最初的发明者,或者就是为了安度年馑,才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精打细算,变着法子尝试省粮的吃法,以应对饥荒。关中人称作:过日子。
还可以说:搅团、凉皮此类小吃的发明和发展,为历史上各个时段的人们渡过饥荒做出贡献。
关中人把陕西各地的热凉面皮,笼统地称为皮子。
皮子,以食材原料划分,有米面皮子和麦面皮子。以吃法划分,有汤汁皮子和干调皮子。以吃法和风味不同,又有热皮子或凉皮子之分。
陕西米面皮子,以陕南的汉中热米皮、关中的秦镇凉米皮最为著名。正宗的做法:二者都是以大米浸泡、磨浆、笼蒸而成。而现代人工作忙、图省事,直接使用铁皮浅箩,在开水锅里漂着烫蒸。
陕南汉中热米皮,是用鲜汤汁调拌的米面皮子;讲究热吃,刚出锅最好。汤汁调料、调味、配菜都很讲究;辣子,用油炸干小辣片;刀工讲究,一般用大铡刃割切,相对较宽,很像宽扯面那样的宽度,以2至3公分为佳。配菜以黄豆芽、烫菠菜为主。调好后,色气味十分新鲜诱人。
关中秦镇凉米皮,是干调米面皮子;一般讲究凉吃、干吃。冬天,可以架在开水锅里,稍稍以热气加温,至不冰为宜。调拌时,以油泼辣子面的红辣油为主;同时也备有熬制的汤汁调味;但汤汁仅为化盐、搅拌起来利索以用。
秦镇凉皮风味机关,均在红辣油中。当地人称:耍的就是红辣油。
正宗秦镇凉皮,刀工十分讲究,必用大铡刃切割,相对较细:以2至3毫米为最佳。配菜以黄豆芽、烫芹菜、烫菠菜同时相配,为正宗风味。届时,辣油的红、凉皮的白、豆芽的黄、菠菜或芹菜的绿,一发显现出来,色气颇增食欲。
关中人称:不吃看着都香。
陕西麦面皮子,以宝鸡的岐山擀面皮、以及户县麦面皮子,最为著名。但两者做法和吃法,均有不同。
宝鸡岐山擀面皮的做法,要提前洗面筋。洗好面筋,再把面水舀进铁皮浅箩,坐在开水锅里烫蒸。因提前洗过面筋,歧山擀面皮蒸熟之后,略呈半透明状。刀工讲究,切形稍宽。
吃法以汤汁为主,调味与汉中面皮汤汁相似。根据顾客需求,也可干调;与秦镇凉皮干调之法相当。附拌的小菜,配有绿豆芽和蒸熟切细的面筋。
户县农家麦面皮子,直接把麦面面粉,与凉水搅拌,以略为粘稠为准;搅拌面水时,应放入少许食盐。
蒸之前,先在甑箅铺上湿笼布,把和好的稠面水,舀两大勺在湿笼布上、摊均匀了;再把甑箅架在开水锅里蒸。
蒸皮子前,还须准备半碗凉开水,里面倒一些熟菜油,放少许食盐;汽烧圆后,大火蒸约五六分钟即可。
待皮子出锅,用手醮两下漂油的凉开水,快速抹在热皮子上;然后快速提起笼布,反扣在或案板上或大瓷盘中,趁热迅速把笼布扒下来。如此,皮子就可以一层层磊起来,因抹了油水而不相粘。
户县麦面皮子吃法,与秦镇米面皮子吃法相似,以干调为主。户县农家麦面皮子,做起来比较麻烦,主要在农闲时居家食用,或在初春时节招待客人。
直到现在,还未见把户县麦面皮子专门做商品买卖。以食材原料特性来看,麦面皮子,肯定比米面皮子耐饥。
二、皮子传说种种
户县麦面皮子传说:前清乾隆朝的某年,恰逢芒种时节的收麦之际,关中遭遇连霪雨。刚上场的新麦子,被雨水淋得生了芽。生芽的麦粒,关中人称:芽芽麦。
芽芽麦晒干磨成面粉,无论擀面条或者蒸馒头,因面发不起都不大好吃。听过来的人讲:芽芽麦的麦面,吃起来既味道发酸、又粘牙,还是死顶顶。
故有细密的户县农家人,尝试直接把芽芽麦打浆,用来蒸面皮吃。只要味道调的好,吃起来还真不错。
从此,关中户县、周至、长安一带的农家,便在阴历五月初的芒种前后,流行蒸麦面皮子。既好吃又耐饥;还能为夏忙攒体力。或用来招待客人。
秦镇米面皮子传说:民间传说,一般不甚可靠;听个热闹而已。沣河流域上游,水稻生长期长达七个月之久;本地出产的沣河大米十分好吃。自周秦时代起,沣河大米,就是朝廷贡米。
秦始皇上位后,某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收成绝望。勤劳勇敢的关中农民,不得已挖井浇地。不料,水稻因旱受亏,多是秕谷。大米质量太差,导致百姓无法纳供。秦始皇不好惹,他不高兴就要杀人。
据说,沣京郊区的秦渡街,有位薛姓智者,联合李姓、郭姓几家人;尝试把无法纳贡的大米,先碾成米粉、再打成浆;竟然蒸出白生生的米皮,再配上花椒麻油调好,托人献给皇宫。
千古一帝哥,平时山珍海味吃腻了,一尝秦镇米面皮子,味道独特,大喜;遂即宣布:秦渡街的纳贡人,每年不必再贡沣河大米,只纳米皮。
大家哄着皇帝高兴,秦镇米面皮子成为关中美食。秦镇凉皮的发明者薛家、李家和郭家米面皮子,也最有名。
汉中热米皮传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驻扎陕南汉中。汉王刘邦志向高远,长年积粮备战,待机以谋天下。
刘邦的爱妃戚夫人,住在洋县戚氏镇;她想方设法为军队省粮食。戚夫人教当地军民,把汉中大米先磨浆、再蒸米面皮子食用;她蒸的米面皮,像她天生的容颜,白白嫩嫩,煞是有味。
如此之法,虽然比直接吃大米蒸饭熬大肉麻烦;但一斤大米磨浆,可以蒸出四斤米面皮子,肯定省粮。
经过几年休养生息,积蓄充足的军粮,刘邦才得以暗度陈仓、重返长安。又经过四年血战,打败楚霸王而掌控天下。
刘邦上位后,汉中热米皮风靡全国。
由传说观照,于美食家而言:一种小吃风行于世,看来必须绑皇帝。既成美味,饥荒之苦,便抛于脑后。
如若论功行赏,秦始皇应赐其美绰号嬴凉皮;刘邦夫妇,干脆就叫刘热皮或戚面皮。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就叫他爱皮子好吧。赐各位先帝雅号纪念,以示劳苦大众感恩戴德之怀。
三、相关的饥饿故事
一斤大米磨浆,可以蒸四斤米面皮子,够八个人将就着吃一顿。
如此以来,或许能应对饥荒。而麦面皮子,尤其是户县农家的纯麦面皮子,就不像米面皮子那么省粮;算是比较奢侈的吃法。
饥饿时代,与皮子有关的趣闻;其中一个,与户县麦面皮子有关。说有个大饭量的关中汉子老王,老婆在灶台蒸皮子,他帮着在灶下烧火。
一锅下来,只能蒸两张。蒸麦面皮子要提前放盐,扒下笼布又蘸了油水;因此,蒸出来的皮子,就有较香的味道。
老王不等切、不等调;一边烧火,一边偷偷撕着吃。老婆蒸了大半天,也不见皮子;竟供不住他一个人吃。可见,老王饭量大,真的饿急了。于是留下趣闻:老王吃皮子一一供不住韶。意思就是:接不上茬。
另一个趣闻,与秦镇米面皮子有关。说是沣河边某村,有俩哥们,都是村里的大饭量。当年不但粮食短,还更缺钱。
一碗秦镇米面皮子,也就卖三毛钱,却不是谁都能吃得起。哥俩到秦渡街赶集,还未进城门,就让秦镇凉皮馋得流涎水。哥俩步行在秦渡街南门外的沣河大堰,走着走着,便蹴下来,在树下耳语一阵。遂一前一后拉开距离。
进了秦渡街老城的南门,向北来到丁字街以北的凉皮店门口。走在前面的一个先到达;他坐在店外摊子板凳上,向值班伙机打招乎:当家的,调一大碗皮子。
伙机闻声,从里面端出一大碗皮子,给他放在店外的小地桌上。他用筷子只划拉几下,就吃下了一半。恰于此时,后面的一个准时赶到,装作打听的样子问他:兄弟,这家的皮子,还行吧?
前一个回答:还凑合;你坐你坐,就在这家吃吧。我到对门的馍店,去买几个包子过来。说着,就起身走了。后一个略坐了坐,就把前一个剩下的半碗皮子,几大口吃个干净。毕了,店伙机过来要他结帐。
他反问:我没要皮子吧;这是刚才那人剩下的半碗;以为他付过钱了。我吃的也是人家的把把,又不认识他,要我结什么帐?
店伙机与他吵起来。凉皮店老板久居街面,原是个仁慈的厚道人;闻声出来问明原委,打量形景就明白了;只说了一句:你走吧;一碗皮子我还管得起。
此事不久被坊间乡党周知,传为一句笑话:咱也是吃人的把把。注:把把,发音入声;关中方言:末尾、剩头的意思。
饥荒年代,关中大饭量汉子为吃一碗皮子,想出移花接木、桃代李僵、暗度陈仓的计谋;两人为饥饿所迫合演一出双簧。
唐都浪子《饥荒年代关中往事》之:蒸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