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到“分别心”这个词语,是在一本讲佛法的书上,之后陆陆续续在很多的书上感受到了“分别心”这个词语的含义,这种感觉很神奇,因为是一种隐隐的感觉,似乎受意识支配,又似乎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我努力去捕捉这些感觉,但都无法用文字去形容,开始我有些着急,因为一时间写不出来,后来我就放松了,我想总有一天,某个时机,我能一点点写出来,理解这些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许今天写出来,明天自己又有新的思路,但是即使如此我应该写下来,就像人生的路,一步一步,每一步都不会白走,如果能记录下来,哪怕是一点点,它也是有意义的。
根据佛陀的意思:分别心的产生起源于对“自我”的专注,从而产生“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发展。我们与宇宙万物本来是为“一”的,没有分别的,空间无限广大,无边无际,也无中心,流动通达。都是由于我为了证明“有我”的执着,便设想出“它”——也即身外之物,“二元对立”产生,并信以为真,这是“分别心”连锁反应的开始,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固化坚硬。所以我们常常害怕“这事怎么没我的份”,也就是害怕“无我”,这是分别心在作怪,而修行的某一阶段是“无我”,再上就是连“无我”都不执着,也即“空性”,又重新回到原初“一”的状态。
前一段时间,我有很多的苦,每个瞬间都会生出很多的情绪和念头,比如在路上开车,有人突然把车别过来,差一点撞上我,比如车子好好的停在车位里,却被别的车刮了,不仅刮了还逃逸了;比如工作中,觉得好些事情是无用功,或者很多人跟我的区别太大了,我无法相处;就连练瑜伽这件自认为很美好的事情,刚开始很开心,渐渐的却生出了一种着急的心态,想要一下子达到某种境界……
生活中的痛苦不论大小,每一件都好像吞噬着我的心,影响着我的情绪,进而影响我对他人的看法,随之而来是他人的回应,于是,像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句话,“面对问题,除了“打”或者“逃”,我们有没有第三种办法?”于是,我有觉知的去思考这些问题,尝试去不带分别心的看待一些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痛苦,是因为我们不想要现在这个状态,想要另一个状态,比如工作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生活,这就是分别心,在你的心里,生活是重要的,工作是迫不得已的,这就是分别心,它让我痛苦,我其实可以选择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让自己有家的感觉,工作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分出一个重要程度来呢?生活中我也用到了工作时候学习到的技能,这两个看起来那么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突然领悟了很多东西,这种无分别心的想法让我的心一下子松了。
高晓松说,他在失去自由的那段日子,最让他痛苦的不是失去自由本身,而是他的想法,他觉得自己不该在这里,而是应该在外面,其实这个想法才是真正的监牢。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只是一个很微小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的渺小,每个人的心中总有无法填补的孤独感;而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我们都是无比真实而巨大的存在,每个人都会衍生出一种自恋,于是我们在孤独与自恋中,勇敢的生活着。
如果能真正的安住在当下,无分别心去看待发生的一切,不去划分哪些是该发生,哪些不该发生,什么人应该出现在你的生活,什么人应该消失,只有当你努力去掉这些分别心,才会生起一种慈悲心,真正的和自己同在,真正的和身边的人同在,跟宇宙同在,那就是喜乐。而如果一个人分别心的状态越多,就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不知不觉给自己制造了很多的牢笼,因为不符合自己预想的结果就是不应该,他无法臣服于这个世界,何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仅仅是站出来去看见自己的分别心,只是去看见,并且不带自我批判,改变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执着于立刻马上去掉分别心,那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带着分别心的,观察就好,就像看一棵树成长一样,带着爱看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