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绝不是“善辩”
——“巧言令色”之辨析
昨天晚上,第二期经典导读培养计划全体学员齐聚腾讯会议室,进行《论语·学而篇》梳理总结,九位学友(包括我)从不同角度汇报了学习心得,杨杰老师做了总结点评,可谓是饕餮盛宴,感触颇深。但有一点,有学友针对第3章“巧言令色,鲜矣仁”,提出参加辩论会或人生也需要能言善辩的观点,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孔老夫子所说的“巧言”绝对不能与“善辩”同日而语。
巧言令色:百度汉语的解释为,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百度百科的解释为,意思是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意为为什么要惧怕那些巧言令色又很奸佞的人呢?巧言,指好话的话,动听之言,正确的解释应是不符合事实的机巧之言。令色,和悦的笑脸。令:美,好。其如《诗·大雅·卷阿》: “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那么,巧言和令色,是使动用法,意为 使言巧”“使色令”,是伪装而取悦于人,属于“伪君子”一类。。
“巧言”应该出自于《诗经·小雅·巧言》:“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意思是那些往来流传的谣言,使人心中难以辨别真伪;那些夸夸其谈说的大话,从口中说出一点不费力;那些花言巧语非常动听如鼓动簧片,厚颜无耻脸皮真厚行为真卑鄙。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讽谕诗,讥刺周王为谗言所惑,终竟招致祸乱,同时痛斥了进谗者结党营私厚颜无耻的丑行。
孔子晚年“删诗书”,将当时流传的3000多篇“诗”删定为305篇,且“诗三百篇,皆弦而歌之”,夫子对这首诗不可能不知道。
那么,在《论语·学而篇》第三章这么重要的位置,继“学而时习之”“君子务本”之后,来这么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后学者轻描淡写地理解为“花言巧语,很少能做到仁”就过去了,我觉得对不起孔老夫子。
《论语》一书,孔老夫子最少四次讲到“巧言”。除了“学而篇”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之外,一模一样地还出现在“阳货篇”的第17章,此外,在“公冶长篇”第24章,夫子还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在“卫灵公篇”第十五的第27章夫子说“巧言乱德。”为什么夫子再三再四地强调“巧言令色”不可行,不仅因为它“鲜矣仁”,而且它不仅距离仁德太远了,而且还能破坏仁德,所以是可耻的事。这是孔老夫子在反复警告我们提醒,要想守正经典,成己成人,就一定要远离“巧言令色”。这也是“学而篇”在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的观点之后,先从正面教导我们要学习孝悌,然后从反面警告我们不能学什么。可见,“巧言令色”是孔老夫子非常痛恨、非常厌恶的一件事。
孔门弟子在编订老师的言论时,在短短一万六千多字的《论语》中,一模一样的话出现两次,类似的话又出现多次。可以推断,这是孔老夫子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天天讲,月月讲,给弟子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才会出现上面重出的情况。
那么,“善辩”是什么意思呢?百度汉语和百度百科都解释为“是善于说辞。”善于说辞就是能言善辩。
《孟子·滕文公下》记: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老师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我岂是喜好与人争辩?我是不得已啊!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已经很久了,时而太平,时而动乱,总是交替循环着。......我也是想要匡正人心,灭绝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驱除放荡无礼的言论,来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这那里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能够发表言论抵制杨墨邪说的人,就是圣人的门徒啊!”
孟子要匡正人心,灭绝邪说,抵制偏颇的行为,驱除放荡无礼的言论,来继承圣人学说,这是弘道,是传法,是继承,是传承,是抵制邪说,怎么能说是“好辩”呢?
《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才叫善辩,就是我们的“辩论会”的辩者所必须掌握的技巧。
所以说,“巧言”绝对不能和“善辩”划等号,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的事物。“巧言”不可学,“善辩”可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