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信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22》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22》   

                            理解:我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26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距离:朋友数,斯书矣《里仁26》         

    劝导: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23》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34》     

1、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bǔ),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四岁,位列“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以“文学”著称,曾为莒[jǔ]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贤贤易色:遇到贤德的人而肃然起敬,改变自己的神态,向他学习。同“见贤思齐”。第一个贤是动词,有尊重,崇尚之意。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是改变。“色”是神色、态度、形色。


竭其力:用尽全部的力量,形容做出最大努力。竭尽全力还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能因为孝顺父母,而去做坏事,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事君:“君”是尊称,并不单指君主。“事君”即为人做事。


致其身:“致”是集中身心于某一方面。“致其身”即专心致志,尽职尽责。


“事君能致其身”与“为人谋而不忠乎”含义大致相同。


【译文】


子夏说:“因尊崇贤人而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向他学习;事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为人做事能专心致志、尽职尽责;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这个人很有学问。”


【学而思】


古人所谓的好学是注重提升道德修养,而不是文化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一个人做到了贤贤易色,则是是好德之人,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则是尽孝之人,做到事君能致其身,是尽忠之人,做到好德、尽孝、尽忠,并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才是好学之人。


参读《雍也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信:诚信。


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


軏[yuè]:古代车上置于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没有輗、軏就无法套住牲口。輗用于大车(牛车),一般用来载物。軏用于小车(马车),用来载人。


朱熹《论语集注》:“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这样的人可以做什么?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车子靠什么行走呢?”


【学而思】


《论语》中多次提到“信”,“诚信”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个人要讲诚信,集体也要讲诚信。放在个人层面,是诚实守信,放在集体、国家层面,则是公信力。为政者要有远见,政令不能朝令夕改。《颜渊篇》12.7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了。


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诚信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做到以诚待人,以信交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我们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言之不出:不轻易出口,不轻易许诺。


耻:以......为耻。


躬:身体,自身,亲自。


逮[dài]:到,及。如:力有未逮。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许诺,以说到而做不到为耻辱。”


【学而思】


参读:


《学而篇》1.14子曰:“敏于事而慎於言”;


《为政篇》2.13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里仁篇》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宪问篇》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知识扩展】


《道德经·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轻易许诺,一定会缺少诚信,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更多的困难。所以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这样最终也就没什么困难了。)


《礼记·缁衣篇》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


(孔子说:“说过以后紧接着就是行动,说话就不会放空炮。做过以后紧接着就是议论,做事就不会走过场。所以君子很少说空话,而是用行动来成就他的诚信,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夸大其优点和缩小其缺点。)


《礼记•杂记下》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以五件事为耻辱:身居其位而不谋其政,没有自己的建言,君子引以为耻;谋其政而不能付诸实行,发表了意见却不去实行,君子引以为耻;已经付诸实行了而又半途而废,君子引以为耻,土地广而民不富,君子引以为耻;与别国人口一样多而人家的财富比自己多一倍,君子引以为耻。)


【成语故事】


一诺千金


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汉代初年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乐于助人,很讲信用,凡是答应过的事,一定会设法办到,因此享有盛名。


当时有一名叫曹丘生的楚人,好以财物结交有权势的官员,藉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听说季布作了大官,就请求窦长君介绍他去见季布。但是窦长君跟曹丘生说季布不喜欢他,劝他不要去,但曹丘生还是央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窦长君勉为其难地答应。曹丘生拿了介绍信就马上去拜访季布,见到季布后,就深深作揖,并且说:“楚人有一句谚语说:‘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你在梁、楚一带的名声之所以能这么大,都是我帮你传扬的,大家都是楚人,为什么你一直拒绝见我呢?”季布听了这句恭维的话,非常高兴,以上宾之礼招待。曹丘生住了几个月才离开,临走时,季布还送了他一份厚礼。曹丘生继续替季布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愈来愈大。


后来“一诺千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信守承诺,说话算数。


4、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非尔所及也:有两种解读,一是针对“人之加诸我”而言,别人如何对待你,你是无法阻止的。《孟子·离娄章句上》记载:“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二是针对“吾亦欲无加诸人”而言,认为子贡还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论语·宪问篇》14.29章:子贡方人。(子贡总是喜好评论他人的优劣长短)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啊。”


【学而思】


本章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相近,讲的都是“恕”道,“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做人做事多为他人着想是对的,但是还要做到“己所欲,也要勿施于人”,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把自己喜欢的强推给他人,也是强人所难,要给他人选择的权利。


参读:


《里仁篇》4.15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卫灵公篇》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识扩展】


南怀瑾《论语别裁》: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们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赖于人,甚至妨碍了别人。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妨碍了别人时,尽量少妨碍一点,已经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说,绝对无私,绝对无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绝对无私行不通;绝对无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时也能替别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


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在这里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差别?难道孔子老是摆权威,只有他的对,学生的话对了也是错吗?其实不然,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或曰:有人说。


雍:冉雍,字仲弓。鲁国人。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佞[nìng]: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本章的“佞”不褒不贬,没有阿谀奉承,谄媚讨好之意。“焉用佞”与“做善事与口才好有什么关系呢?”意思差不多。


御人:制驭他人;驾驭他人。


口给:口才敏捷,善于答辩。


不知其仁:一是冉雍对仁知道的还不全面;二是孔子不知冉雍是否做到仁。参读12.1颜渊问仁;12.2 仲弓问仁;12.3 司马牛问仁;12.22 樊迟问仁;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不知其仁”应是弟子们还不能完全了解什么是仁。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能够做到仁,但是口才不好。”孔子说:“行仁为什么一定要有好的口才呢?靠伶牙利齿来驳倒他人,常常会被人讨厌,冉雍对仁的了解还不透彻,但行仁与口才好有什么关系呢?”


【学而思】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认为口才好与“行仁”是两码事,仁者要注重自身德行修养,做到执事敬,与人忠。能言善辩的人,为人处事的时候总会想着用自己的言语驳倒对方,忘记了最初的目的,反而偏离了“仁”道。儒学重视仁德修养,提倡“敏於事而慎于言”,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刚、毅、木、讷,近仁”,认为“行仁”不需要夸夸其谈,言过其行,应该低调做事,做到与人为善而不留名。


【感悟】


孔子一向讨厌巧言令色之人,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近乎仁。” 其中,“木”和“讷”就是少说话不要逞口舌之利,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仁”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喜欢与人争论,他们不但反应快而且口才好,因此总是能凭借自己的“辩才”把身边的人驳斥得哑口无言。甚至有时候不管他们有没有道理,只要他们抓住了对方语言上的漏洞,就会展开大肆攻击,即使对方有理也会败下阵来。


这种人如果是在辩论会或谈判桌上,也许是个人才。可是,人生不是辩论会,这种能言善辩之人一旦把矛头对准谁必然会招来对方的憎恶与怨恨。



因此,作为一个懂得为人处事的人,应该学会谨言慎行。当一个人面对他人能做到谨言慎行的时候,体现的正是对他人的尊重,这是仁厚之心的基础。



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释义: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hé):何不。


(3)伐:《小尔雅》伐,美也。


(4)施劳:施,旗貌。——《说文》。像旗子一样飘动功劳,不就是夸耀功劳嘛。


(5)敝:坏。


(6)善:好,优秀,品德高尚。《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7)朋友:朋是同学,友是同志。


(8)怀:怀念,敬仰。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把车和马、衣物皮袍(这样贵重的),同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后悔。”颜渊说:“愿不粉饰自己品德高尚,不夸耀自己劳苦功高。”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安心,让身边的人信任,让年轻的人敬仰。”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罢了。”


解析:


讲仁的段落中,突然讲志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志向里面也藏了仁的涵义。子路的志向是和身边的人共享好东西;颜渊的志向是不粉饰自己,不夸耀自己;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人安心,让身边的人信任,让年轻的人敬仰。” 三种志向虽然不同,但是适用的范围却越来越广,这就是仁的三种境界啊。


后面又说了两种仁的内涵,一种是自省,一种好学。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于《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西方《圣经》中的黄金定律——(你们愿意人怎么待你们,你们也要怎么待人),就如同中国《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远不及我们文章的标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更深刻的意义。


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几点: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


反正综合一下就是以助人为乐思想为指导的主动帮助他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成功代表着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孤军奋战是很难成功的,成功者大都具有团队精神,会主动影响、带动他人。因为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 要学会把别人的成就作为自己奋发进取的动力,把别人的经验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阶梯。别人的成功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启迪、激励和鞭策,这既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当我们敬读这句比“黄金定律”更具道德意识的经典名句时,当我们以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时,面对现实社会中各种“无商不奸”、“兵不厌诈”、“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等诡诈、残暴行为,将作怎样的哀叹呢?看看这些腐朽思想是显得多么渺小与卑劣!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曾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将苍天与圣人之最高道德境界一览无余地展示于世人面前:一个是“利而不害”,一个是“为而不争”,《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在二十二章:“……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极言“争”之危害。从出世的角度讲,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以“中庸之道”而观之,则太“不及”,走上另一极端。孔子与老子不同之处,则在于强调一个“度”字——“过”,非也;“不及”,亦非也。“过犹不及”——凡事要把握好“中庸之道”。


一位哲人曾说:“这个世界,既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当着“义”、“利”冲突的时候,究竟是选择“义”呢,还是选择“利”呢?这是考验一个人“义利观”的试金石与分水岭。孔子在《里仁篇第四》之十六章中写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宪问篇第十四》之十二章中写道:“……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将“见利思义”看作“成人”的首要条件。在《子张篇第十九》之一章中又将“见得思义”看成“士”的重要条件之一。


损人利己,惟利是图,是一种道德低下的卑劣行为,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才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行为。


8、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言偃,孔门十哲之一。


“数”(shuo 四声),是烦琐,啰啰唆唆,黏黏糊糊,贴着人家,逼促对方。


侍奉君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自取其辱。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反而会被疏远。


靠近他人,要有一定距离,逼得太紧,适得其反。


胡寅注解说: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如果烦琐啰唆逼促对方,则言者轻,听者厌。那是求荣反而受羞辱,求亲反而被疏远,没理由这样啊。


我们对朋友,对老板,对客户,都是一个道理,别黏黏糊糊往人家身上贴。你觉得我有价值,我就把价值发挥出来给你。你觉得我没价值,我转身就走,不烦你。这是自重,也才让人尊重。



❤️赋能王解读❤️


今天我们来继续解读论语里仁篇的最后一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先和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里仁篇最后一篇是子游说的。


这一篇是里仁篇的终结篇,是对上面的总结。


通过子游,也就是孔门十哲之一言偃的口来告诉大家,君子要讲究仁,我们行仁也是有方法论的,不能因为求人而不注意方法,最终与上级或者君主的关系,或者与朋友的关系出现问题。


就像上一篇讲:德不孤,必有邻一样。这说明我们通过品德可以吸引一部分人,但是人之间要有距离感,不能太远,也不能过近。


我们劝谏君主或者是上级,如果他听当然是好,如果说他不听,你屡次劝谏,你就会自取其辱。而对待朋友,他有过错,你和他说说就差不多了,如果你一个劲儿的去劝导他,最后你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


也就是说,与他人之间一定要有一定的距离,如果逼得太紧了,会适得其反。


9、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


朱熹《论语集注》:“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忠告:诚恳的劝告。


善道:道,通“导”。善加引导。


【译文】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说:“发现朋友有错,要诚恳的劝告他,并用善言加引导,如果朋友不听劝告,要适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学而思】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朋友,还是兄弟姐妹,即使是亲如父母、子女、夫妻关系,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别人。子曰:“君子求诸己”,朋友有错可以适当劝告,不听,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参读《里仁篇》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0、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来自孔子被问及“我用德行或者恩惠来回报别人对我的仇恨,怎么样?”的问题的时候,


孔子回答说:“那你这样,对你好的人你用什么回报他?当然是谁打你你就打谁,谁对你好你就对谁好。”以德报怨这句话一直被我们认为是君子的品德流传到现在,可是看看孔老夫子的态度,这典型的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么这句话到底有何不一样的含义呢?


所言之“直”​,即公正的态度,而“德”即恩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即是以一种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或事物,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或事物。


以直报怨,做一个拥有浩然之气的人。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以怨抱怨是一个小肚鸡肠的表现,仇恨永远无法解决仇恨,只能让仇恨不断扩大成灾。


对于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既不可将耻辱忘得一干二净,也不能屈尊求软,而是需要避小人之心,向君子之德。以直报怨的同时,找到自己失败的根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往国家层面考虑,以直抱怨就更显得重要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可骨软,而是要内硬外软,以一种正直公正的态度去面对问题,直面自己。


当孔子被问及“以怨抱怨如何的时候”,孔子自然是否认以怨报怨的,众所周知,如果永远以一种怨恨、恶意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人的心胸也是一直会狭隘的,这个世界也将会进入没有休止的恶性循环,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后代和国家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是不可行的,就好比你付出太多的恩德、慈悲、仁厚去对待有愧于你的人,不论你如何去给予恩德,那样只懂得怨恨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这样是能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诚然,面对选择,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选出个所以然,懂得变通,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的磊落,用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这便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德善”之道,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惠德,更是一种情怀。


就太极虚生而言,德就如这世间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在回报与感恩之间,宇宙便这样无始无终地转动开来,而那些怨气,就会被磊落与坦荡所掩盖。


“善予德,德愈善,以德还德,以善报善。”德善世界,是一片祥和,一片和谐。


春生万物,德行天下。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哲学,也是道家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更是我们现当代该有的风气和心理。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一个谙熟贤德之人。


简单的说这样的人生哲理就是告诉我们很多做事的原则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但往大道理靠,这就是一个国家能否富强的关键。


想必读《论语》这样的大著作,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得到一场阳春雨露的洗礼,就这样的一句话而言,也潜藏着十分大的含义,而“含义”也因人而异,各有不一。但殊途同归,所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莫大的真理,亘古不变。


学以致用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生如尺,要有度。感情如面,别越界。人和人相处,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朋友如此,亲人如此,爱人更是如此。


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君子之间平淡如水,水永远不会喝腻,糖吃多了,却会粘牙。一杯白开水,看似平平淡淡,却不可或缺。


真正的朋友,一定是纯粹的,因为纯粹,才能长久。一旦掺杂功利,朋友之谊,就会变味。


朋友之间,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太亲密的关系总是理所当然,认为付出是应该的。失却感恩之心,一味索取,关系也就越来越糟。


不干涉朋友的生活,不乱说朋友的隐私,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再熟悉的人,也要注意分寸。


和亲戚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汤太热,烫伤了自己;汤太凉,就会凉了人心。


亲戚之间,有血缘,本来是天地间最亲近的关系。可是成年之后,有了彼此的家庭,有了自己要照顾的家人,关系也就越发疏远了。


斗米恩,担米仇。对亲戚不能太好,太好就会产生依赖,拖累自己,而你一旦稍有懈怠,就会造成怨恨。对亲戚也不能太坏,太坏就凉了人心,坏了亲情。


一碗热汤,可以救急,但是却不能救穷。面对亲戚,一味帮忙,不如让他们自强自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他们自立自强,才能锦上添花,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和爱人保持一张纸的距离。冬天的时候,豪猪需要彼此依偎取暖,但是豪猪身上有刺,挨得太近,容易扎伤彼此;离得太远,又容易冻死。


于是豪猪之间,会有微妙的距离,既可以彼此温暖,又避免彼此伤害。


爱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在一个房檐下,彼此相守几十年,要经营得不令人厌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钱钟书就曾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如果不懂得分寸,不懂得留白,婚姻就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围城。


有人觉得结了婚,就是夫妻一体,同进同退,亲密无间。但夫妻毕竟是两个人,需要一张纸,隔绝开来,既不失去温度,也不完全透明。


爱,不是控制或者支配,而是尊重。尊重个性的不同,尊重灵魂的差异,才有了两个不同灵魂之间的吸引,才有爱情的温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784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745评论 2 37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702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29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45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7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98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71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55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85评论 2 31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3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35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93评论 3 30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6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96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54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33评论 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