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一章已是本书的二分之一了,但也就是在这里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第一,这几天是新年,亲人,朋友常常相聚,总是聊到很晚,疯到很晚,有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第二,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对于我来说这一章读起来很吃力,专业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些读不懂的句子。文中虽有典型案例的分析,但在案例中如何再次体会句子的含义,又让我捉摸不透,思路不清,很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这一章中我渐渐理解到什么是“啃”书了,在反复的,慢慢的“啃”书过程中,不做“拿来主义”者,尝试着在思考与质疑中,理解与运用所读到的,学到的理论知识。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同读一本书,但由于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文化涵养,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思考与理解的角度也会不同。我中师毕业,没读过高中课程,更没走进大学的校门,更不用提研究生,博士生了。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班主任,自知专业知识匮乏,所以想通过阅读来提高自身素养,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实则浅显,但已尽我所能。
本章的伊始用“成长图景”向读者阐明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班主任和学生都在不断地确立发展目标,经历成长过程。班主任对学生发展的预期与理想,同时也是对自己成长的追求。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三种素养最后会综合为“终身学习力”,都影响着班主任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本章中主要阐述的是学生的“成长图景”,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与理解。
一、整体的“行为方式”,环环相扣。
学生运用怎样的行为方式与外部社会进行互动,形成“富有生成力的交往关系”?班主任如何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促成这种交往关系,培养学生的行为方式?一个活动或一系列活动都要从“策划”开始,经历具体的实践,再到“反思与重建”。让学生成为策划的主体,让学生自觉挑战策划实施过程中的难题,让学生主动反思在践行过程中的自身行为,开启重建的大门,形成整体的行为方式,达到环环相扣。
在对以上理念理解的同时,思考自己班级一次表演安徒生童话故事《人鱼公主》的活动经过,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完完全全地策划一个活动,那是很难实现的,其间必须有家长或老师的引领与指导。班级每天早读的内容都是各类童话故事,赵思莹小朋友识字比较多,总是能很流利地把一个故事读完整,听她绘声绘色地读完《人鱼公主》这个故事时,我突发奇想,让孩子们表演故事内容,只是没想到孩子们的热情会如此高涨。于是我和孩子们就展开了讨论:人物怎样分配?需要哪些道具?谁当导演负责排练?由于赵思莹故事读得很熟,大家都推选让她来负责排练。这时我选择靠边站,放手让赵思莹来指挥,她的一句:“大家都想演谁?”让班级瞬间炸开了锅,你一句我想演公主,她一句我也想演公主,他想当王子,他也相当王子,所有女孩都想当公主,所以男孩都想当王子,于是出现了第一个难题。好在班级人数少,这个难题很快就被解决了,班级两个男孩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演王子。三个女孩,赵思莹读故事,也可以说是旁白,王月演人鱼公主,范诗琪演邻国公主。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谁来演巫婆?谁来演人鱼公主的姐姐,谁来演给王子庆祝生日的人?我们只有五个人怎么办?这时李易达提议:“我们可以一个人演几个人,大家一起演给王子庆祝生日的人。”赵思莹和范诗琪决定一起演姐姐。只是巫婆的角色谁也不愿意承担,最后孩子们决定让我来表演。看着孩子们诚恳,哀求的眼神,我痛快地答应了。
角色分配问题已解决,接下来是道具的准备。由于是一次即兴表演,班级里的所有物品都成了孩子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孩子们用前几天开班会剩下的蛋糕盒来给王子过生日,用塑料剪刀传递给公主,用红色的桌布做王子的披肩,用一排椅子做船只。这是孩子们集体智慧的体现!
对于赵思莹来说,排练是一道难关,每个人物的语言她要一句一句地教,什么时候该说哪句话?做什么样的动作?表演每个情节时站在什么地方?所有的问题都由她指挥,看着她认真负责的模样,我心里感叹着:孩子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的!
准备已就绪,策划已形成,那么在实际的践行中会遇到那些问题呢?表演正式开始了,人鱼公主王月在海里游来游去,海面上大家正在给王子庆祝生日,突然狂风大作,船翻了。人鱼公主急忙游过来救起了王子,放在了岸边……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孩子们投入的表演,活动进入了最高潮部分。在这时,王月突然忘记了台词,赵思莹先是用动作提醒,可没起作用,只能大声地告诉王月怎样说,最后在赵思莹的提醒下完成了表演。
活动在策划阶段,总是力求完美,实际操作时却存在着很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哪些发展?会存在哪些未发掘的教育资源?这些都需要在反思与重建中得到延伸。反思的过程要实事求是,要真实记录。上述的表演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总结到:
赵思莹说:“他们都记不住要说的话,提前背下来就好了。”
王孜说:“我是王子,应该说几句话。整个故事我都没有说话。”
王月说:“我没有记住后面的话,动作也忘记了,下次我要努力记住。”
范诗琪说:“我和王月都演公主,人鱼公主很善良,我演的公主不诚实,没救人却不说出来。”
李易达说:“我觉得老师演的巫婆真像,很凶恶。”
我给出的建议是:第一,孩子们都很投入地表现人物。第二,人物的语言太单一,不必都照故事里的话去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第三,人物的表情要丰富些,高兴的,惊讶的,害怕的,伤心的……所以以后的表演要提前做好准备,提前进行排练。
整个活动的开展只是一时的兴起,学生的组织、合作、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涉及。如果经过详细的策划,践行,反思与重建,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但面对班级日常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性,即兴活动也存在着育人的价值,也可成为学生发展的资源。
二、复杂的“思维方式”,无形无限。
“思维方式存在于无形,但价值无限。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在日常生活的建设之中。”[1]作者列举三个案例来阐述思维的“自我”性,“理性”,“过程”性,所有的思维方式都离不开实践活动中的自主,体验。学生以主体的需要介入,评价滋养出“自我”,以开放,联系,对话,科学的思维方式表现“理性”,以全程,动态生成,理想与现实相互转化的意识体验“过程”。
其中作者例举的一年级一节班会实录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年级孩子的过程意识在不断增强,思维的力量在不断显现。我所带的一年级也举行过一分钟跳绳比赛。与这节班会活动进行对比,我发现很多弊端,第一,看重结果的奖励措施,忽视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反思。第二,赛前的准备工作缺乏与体育教师的沟通,跳绳的技巧问题缺乏正规的指导。第三,过程中评比措施不够规范,当时只有我一人计时,学生边跳边数数,严重影响学生的速度。这种种的弊端归根究底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自己的教育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资源蕴含于活动的挑战性之中。”“更为重要的,是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充分的教育意识,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培养的价值与过程,捕捉、判断和利用资源,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2]
三、感性的“精神品质”,不可缺失。
“相应于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等更具理性范畴的内容,精神品质强调的是人的情感、道德、意志、信仰的力量。它构成为人之生命存在不可缺失的内容,也是促成人之发展不可缺失的内在力量。”[3]学生在班级的生活中,接触的人与物,都会激发内心情感的表达,特别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现着孩子们精神品质的生成。那么孩子们的身上能生成哪些精神品质?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文字,感悟到三点:第一,信任关系的建立,在希望中看待问题,在真实,丰富,富有生长力的情感中生活,把平时的点滴事件积累起来,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提供资源,积淀学生精神品质的发展。第二,理解关系的建立,在实践中学会接纳,尊重他人,在相互交往中,主题活动中主动关怀他人,对群体满怀感恩的精神品质。第三,开放,进取精神力量的形成,蕴含在所有的行为实践中,面对困难与挑战,勇敢接受,让这些都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资源,让学生的精神充满内在生命活力。
“信任·希望·充满感情,理解·关怀·满怀感恩,开放·进取·充满活力”,这些“精神品质”的生成,有待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生活中,提高教育敏感度,不断发掘教育资源,进行有策划的培养。我不能因为学生人数少而放弃寻觅学生的成长资源,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不同于他人,而对孩子来说又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我该如何开展?如何培养?这些问题我将不断地思考,探究,尝试解决。
四、终身的“学习力量”,永无止境。
“学无止境”,这是所有人学会生存最为基本的要求,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从行为,思维,精神的综合中“首先体现为学习的敏感性”,“其次体现为具体的学习行为”,“再次体现为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世界中,而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学习敏感性”、“学习行为”、“学习能力”都要在班级的日常生活建设中得到培养、发展与实现。
学生的“成长图景”的建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清晰与美丽。教师也会随着学生的成长,越发充满活力与幸福!
[1]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4
[2]同上书,第135页
[3]同上书,第154页